作品|“人人都是艺术家?”怎么可能

当代戏剧导演中,有些人爱用所谓“素人”演员。何谓“素人”演员?“素人”演员有什么用?
从我看过或者了解的作品中看,“素人”演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没有舞台表演经验,也没有受过任何表演方面专业训练的外行人。这一类或可称为狭义的素人演员。还有一类是没有受过戏剧表演专业训练,但是多少接受过其他艺术门类表演训练的人,比如舞蹈演员、杂技演员。这一类或可称为广义的素人演员。
 作品|“人人都是艺术家?”怎么可能
文章插图
《带电的火花》
当代戏剧导演邀请这些素人演员上台,大体有两种目的。一是请他们讲述亲身经历,通过亲历性凸显真实性,强化冲击力。比如以跨文化戏剧作品而蜚声欧洲剧坛的新加坡导演王景生,在2001年找了柬埔寨幸存的75岁旧时代宫廷老艺人恩·泰(EmTheay),让她一边舞蹈,一边向观众讲述自己在红色高棉时期死里逃生的经历。作品的题目为《连续体:杀戮场之外(TheContinuum:BeyondtheKillingFields)》。
这部作品在多个维度丝丝入扣地迎合了欧洲主流意识形态和审美倾向,亲历者的出场和近乎纪实的手段,精准地冲击了欧洲观众的神经,因此上演后轰动一时。但是让受害者当众反复重历那不堪回首的惨痛往事,也引发了一些道德批评。尽管如此,王景生把这部作品在世界各地演了十来年,最后做成了一个柬埔寨传统舞蹈工作坊。
使用素人演员的另一个目的,则是践行并向观众展示当代艺术的一个热门口号——“人人都是艺术家”。用法国戏剧艺术家杰罗姆·贝尔(JéromeBel)的话说,在如今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里,人人也应该在舞台上平等。他使用素人演员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至少是往这个方向努力。贝尔原是编舞出身,有一天忽然觉得所有的动作都不再足以表达意义,于是闭门读书两年,之后决定转向当代戏剧,并很快因使用素人演员而声名鹊起。
杰罗姆·贝尔在作品中使用的素人演员,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他2004年邀请一位普通的芭蕾舞女演员维罗尼可·多瓦诺在空空如也的舞台上讲述自己的艺术生涯,且聊且舞,作为告别舞台的仪式。这部以女演员的名字命名的舞台作品令观众动容。这也是他最欢迎的一部作品。他还曾经做过一个街头装置作品,请了很多人在一个巨大的旋转圆台上走圈圈,从一道门出来,又从另一道门进去,以表达时间的循环往复、无始无终。演员中有几位显然是有经验的杂耍演员,从高台阶上纵身落下,再从下面的蹦床上弹起。这些专业演员的高难动作,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可看性。
 作品|“人人都是艺术家?”怎么可能
文章插图
他的另一部名作《精彩得继续啊》(TheShowMustGoOn),就没有这样的看点了。这部作品演了很多年,邀请的演员都是彻底的素人。但是我看演出录像时,却分明感到现场观众的尴尬。舞台上实际一无可看,既然人人都是艺术家,台上人所做的事情,台下人一样能做,那观众为什么还要到剧院来呢?贝尔本人也意识到这些尴尬,于是索性趁法国和泰国联合搞艺术节的机会,邀请泰国孔剧舞者皮切特·克隆冲上台对谈,做了一部作品名为“PichetKlunchonandMyself”,借泰国艺术家之口把这尴尬的问题说出来,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解释自己这套先锋艺术的思路。这让我忽然感到Bel的率真和可爱。
可爱归可爱,当代艺术的尴尬却依然存在。作为当代艺术家的戏剧导演,试图在舞台上通过素人演员展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平等”理念,然而如此建构出来的平等,实际上是一种肤浅的表象。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艺术家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超乎常人的展示能力,不论这展示的工具是身体、画笔、乐器或是其他。我们不会因为教育普及了,就喊出“人人都是数学家”的口号,也不会因为科技进步了,买个高倍望远镜看看月亮甚至更远的地方已经稀松平常,就认为“人人都是天体物理学家”。同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对于“人人”中的大多数,充其量也只是在他们自娱自乐时的鼓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