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中国人信仰的“神”到底是何物

如果相信小编就让小编给你出谋划策。谢谢读者的信任。我们应该无视他人的异样眼光,做一个真实的自己,随心但不去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人。“神”是一个玄之又玄的概念,是对一个宗教或者信仰最高层次的统称。一般被认为超自然体中的最高者,其不具物质躯体,但有其躯体形象,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现象的拟人化。甚至,不受自然规律限制,反之却高于自然规律,主宰物质世界,能对物质世界加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文化的不同,人们对神的认知又是千变万化。至于这个凌驾于人类文明之上的群体是否存在,没人能说的明白。毕竟,大多数人没有见过神迹,见过的人又无法取信于人。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哲学亦被分为“唯物”及“唯心”,谁也没法否定“造物主”的存在。
 到底|中国人信仰的“神”到底是何物
文章插图
细心的人一定能发现,相比于国外虔诚的基督徒、穆斯林、佛教比丘,绝大多数中国人对“神”这个概念的态度是“敬”而非“信”。
 到底|中国人信仰的“神”到底是何物
文章插图
上古时代,先民信奉自然神,从对创世神盘古、日神帝俊、月神常曦的信仰,到对女娲、伏羲的崇拜,“神州”大地的原始人对“神”的信仰程度,丝毫不逊于其他国家的信徒。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仰逐渐被撼动。商朝,是个以神权至上的王朝。神灵的地位,比帝王还要高。在做一些事之前,人们要先询问过神灵,受神灵的支配。当时的巫师,其地位甚至可与帝王并驾齐驱。巫师占卜的结果,往往会比帝王的话还要管用。一国之君的地位,在某些时候甚至比不上身为神使的巫师,足见商朝人的信仰有多虔诚。
 到底|中国人信仰的“神”到底是何物
文章插图
中国人对神灵信仰产生了动摇,伊尹的儿子伊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伊尹是成汤麾下的大臣,曾帮助君王推翻夏桀暴政,后又辅佐了商朝的前五位君主,活了一百多年。在伊尹下葬时,当时的商王使用了天子之礼。用帝王之礼葬大臣,这样的情况堪称旷古烁今。伊尹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威望,正是因为他不但是商朝的宰相,还是行使神权的巫师。太甲成为商王之后,没遵守先祖成汤留下的祖训,贪图酒色,残暴生灵。伊尹多次以人臣的身份规劝他,可是,太甲却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所以,伊尹干脆将这个不听话的君王软禁起来,让他好好地反思自己,自己则成为摄政王,代理天子之权。在太甲反思了自己,并表示痛改前非后,伊尹这才将他迎回国都当政。以规劝帝王作为名义,将君主软禁起来,自己上位成为摄政王,这种做法可远比后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敏感得多。然而,伊尹却并没有取而代之,而是在太甲反思过后将权力归还,且不怕太甲伺机报复,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伊尹的地位比太甲还高。
 到底|中国人信仰的“神”到底是何物
文章插图
伊尹对太甲说过一句话:“神灵喜欢那些德政的君王,倘若君王以德治国,就会得到神灵的福泽;反之,就会受到上苍的惩罚。”显然,伊尹就是那个代替上苍行使惩罚的人。面对伊尹,太甲根本不敢反抗,足见时人对神明的看法是既敬又信的。伊尹过世以后,他的儿子伊陟世袭了父亲的官职爵位,成为新一代的“二把手”。伊陟所辅佐的帝王,是执政七十五年的太戊。不过,青年时期的太戊并未励精图治,当时的国家已呈现衰败的迹象,甚至,出现了一件天下皆惊的凶兆。在都城的朝堂上,一棵桑树与楮树纠缠在一起,仅一个晚上的时间就长到了两人合抱的程度。文武大臣都觉得,这是上天降下的凶兆,是神明即将惩罚君主的预兆。太戊生怕灾难会落在自己头上,于是便向伊陟请教对策。伊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妖异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击败有德之君的。所以,只要你能展现德政,就没必要担心。”这句话在现代人看来,再普通不过,但在那个全民笃信神灵的时代,真可谓胆大包天。不过,伊陟就是巫师,所以他的话太戊不敢不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