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展现民族交融历史

欢迎大家积极的在下面留言评论说出你的观点!大家好,我是你们最爱的小编,带广大筒子们扒娱乐。历时两年考古发掘,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境内的北魏皇家祭天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考古人员已经初步明确遗址的形制和结构。这一1500多年前的遗址,是我国首次发掘的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反映了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交往和交融。北魏皇家祭天遗址位于武川县大青山乡蜈蚣坝坝顶之上,由矮土围墙、环形壕沟等构筑而成,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张文平 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祭天的主门道,进入主门道,我们看到了祭坛壝埒,壝埒内部主要是一个大房子,大房子后来让火烧了,但是后来的结构在地表上还能反映出来。201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详细田野调查,认为遗址的形制特点与古代祭天圜丘相似。从2019年开始,考古人员每年在这里开展4个月的考古发掘,已发掘遗址面积约1300平米。夏月胜 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技术工程师:清理的过程中除了陶器一类的食用工具,还有铁器,还有石器磨成装饰用的挂件。外围的,去年我们发掘的时候在第一条环壕沟底发现了12匹马、2只羊。北魏时期从公元386年到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张文平说,考古发现,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借鉴融合了中原地区祭坛的礼制以及建筑形制,体现了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张文平 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中部是一个壝埒(矮土围墙)内部的大房子,这是游牧民族的传统。这两种文化因素相融合,铸就了我们今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在规章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民族交融的印记。张文平从事北疆史地考古研究20多年了,他说,大量的史料和出土文物都表明,无论是在拓跋鲜卑时期还是阿拉坦汗时期,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相互促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文化繁荣。张文平 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以阿拉坦汗时期为例,有大量的中原人来到呼和浩特地区进行农耕开发,我们现在呼和浩特地区的很多叫板的村落,就是和当时的村落有关,明代的阿拉坦汗时期的呼和浩特,是一个民族团结交融最好的例证。我们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
 民族|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展现民族交融历史
文章插图
@腾格里新闻更多新闻监制/李月_原题为:《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展现民族交融历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