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小凡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文章插图
“融·合——4-5世纪北魏平城展”展厅展品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中原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服饰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的交融、碰撞在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北魏是由常年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拓跋鲜卑族建立,公元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在北魏建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拓跋部原始的狩猎活动依然存在,与之相适应的便是“绔褶”便习服,窄衣紧身,左衽箭袖,腰间束革带,下身为小口裤子,足蹬皮靴。这种服饰不仅便于骑射适应游牧经济,又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
文章插图
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这种特点的服饰只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而无法成为统治国家的文化手段。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中国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
文章插图
道武皇帝“天兴六年(公元403年),诏有司制冠服,随品秩各有差”。至太和年间,孝文帝在服饰改革上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十年(公元486年)春正月癸亥朔,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这是孝文帝首次服龙袍戴冠冕在朝廷上大摆宴席,接受诸国使臣的朝贺,也是孝文帝以实际行动向各国昭示对鲜卑胡服进行改革并全面实行“汉化”的决心;同年四月一日,北魏“始制五等公服”;四日,“帝初以法服御辇,祀于西郊”;同年“八月乙亥,给尚书五等品爵以上朱衣、玉佩、大小组绶”;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下诏,禁止百姓赤身裸体,这是对胡人不文明穿着的否定;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禁止鲜卑人穿传统服装,改穿汉人衣服;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北魏服饰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道武帝天兴六年(公元403年)到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历时一百多年。在大同地区出土的墓葬陶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服装的结构、色彩与流行风尚。男子首服(冠、帽、巾),其中包括:漆纱笼冠、小冠、突骑帽、纶巾;君臣官服、礼服、朝服。民间男子服装包括:缚裤、裲裆。武士军服包括:筒袖铠、明光铠。女子发饰追求微斜偏侧,发饰丰富,包括:灵蛇髻、飞天髻、盘桓髻、十字髻等,体现妩媚风姿。皇后、贵妃服装包括:杂裾垂髯服、舞蹈服装等。在众多陶俑中,最能表现男性特征的要数将军骑马俑,硬朗强劲,威武豪放,体现了北魏时期的彪悍尚武风貌。最能体现女性特征的则是舞技俑,胡舞奔放大胆,汉舞内敛,文化融合,舞蹈服装大多赋予抒情性,轻柔曼妙,碧青纱衣,具有舞衣大绣金红杂花特点,柔弱内敛,盘旋婉约,体现了女性婉转婀娜之美。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画风清新又好美的小姐姐!服饰设计灵感满分!
- 对话非遗人:赫哲族传统服饰
- 周深:一曲《画绢》穿越古今寄相思
- 宫中妃子服饰众多,尤其花盆鞋和指甲套让人兴趣倍增,来历悠久!
- 绘画中洛丽塔服饰特点,非常详细的教程!
- 魏碑《故徵士奚智墓志》
- 中国明朝传统服饰,又变成韩国的了?于正在ins上疯狂diss
- 她是千古第一后,却间接断送了北魏的大好河山!
- 2020“爱华杯”雲绣霓裳国际民族服饰才艺大赛全球总决赛暨颁奖礼成功举办
- 宫闱逸事|揭开北魏公主拓跋迪历史原型,史料记载会跟影视中那样美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