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新派发动了变法运动,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展开了对守旧势力的斗争,其中就涉及新旧文化斗争的问题。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与守旧派围绕着新学与旧学的问题进行了尖锐激烈的论争,把中西文化的论争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接下来小编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与洋务派不相同,是由一批具有强烈爱国意识和初步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的新型知识分子组成的进步政治派别。他们的文化观既不同于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观点,也有别于洋务派的主张,糅进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因素,如进化论、天赋人权论、民主自由学说等。
文章插图
维新派的文化观集中地体现在他们当时大力鼓吹的“新学”思潮上。维新派宣扬的“新学”思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用西学改造中学与用传统语言和思维表述西学互为一体;二是倡导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借以否定封建意识形态的正统性和神圣性;三是复活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精神,用新学学说为维新变法服务;四是超越洋务派的“体用”界限,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用”,更要学习西方的“体”,强调制度层面及社会文化层面的改革。新学思潮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是传入中国的欧美近代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维新派代表人物都通过各自不同的途径,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突破封建守旧思想的藩篱,形成了带有时代特色的维新派文化观。
文章插图
维新派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认为人类的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基于进化论的观点,他们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落后于西方文化的事实,具有对传统文化强烈的批判意识。维新派对清王朝提倡的以汉学、宋学、科举八股为基本内容的官方文化极为不满,强烈要求打破封建传统文化的旧框架,通过兼采中西、融会古今的途径,建立起一个来源广泛、内涵丰富的新文化体系。在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上,他们承认西方文化体系中,不仅包括声光化电等物质文明,还应包括其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至此,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开始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文章插图
概言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文化观与封建士大夫的文化观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突破了传统儒学的狭隘眼界,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建立起一种以变革封建君主专制为中心内容、会通中西的文化观念,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维新派文化思想的形成,改变了戊戌维新时期新旧势力营垒的内在构成。如果说洋务派及其思想观念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还有抵制顽固派阻挠洋务改革的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在维新思潮冲击“中体”的情况下,他们便和顽固派一起,反对维新变法,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文章插图
因此,戊戌维新时期中西文化论争是在维新派与由顽固派加洋务派组成的守旧势力构成的“旧学”营垒之间展开。他们之间的斗争是新兴资产阶级与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其激烈程度是以往各次论争所无法比拟的。“公车上书”之后,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志士通过报刊、学会、学堂等渠道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主张,使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气象。守旧势力敏感地察觉出维新思想对“圣道”、“圣学”的危害性,便在“翼教”、“护圣”的旗帜下集结起来,对维新思潮进行“围剿”。他们的代表人物有洋务官僚张之洞,前国子监祭酒、长沙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及其弟子苏舆,湖南绅士叶德辉、曾廉等。
推荐阅读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东方思想(9):黄克剑
- 张幼仪评林徽因: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 为什么孔子的仁爱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欢迎?
- “言语必信,非以正行”——象山堂语录学习笔记03
- 恩情难忘,怨恨易消!(经典好文)!
- 国王对她一见倾心,力排众议娶她为妻,晚年却老死不相往来
- 老子的反战思想与军事理念
- 百家争鸣究竟在争什么?各家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 中唐诗坛双杰白居易和韩愈,为何成为“老死不相往来”的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