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老师|蔡英莲:嗓音教学的点滴体会( 三 )


4、互相合作, 取长补短。
在教学时间较宽裕的情况下, 我同声乐老师分头给学生上课。但有演出任务, 时间紧张的时候, 我同声乐老师, 合二而一, 在一个课堂同上一堂课。我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地要求学生, 快速改进毛病。这样配合收获显明。1978年,中专学生张静琳要考大专。当时, 她的声音是音量小, 喉头挤, 气息浅, 音色不好听。由于时间紧迫, 只有半个多月的时间, 我同声乐教师陈锡箴老师坐在一起, 分析了她的毛病, 统一了看法。在有限的半个月中, 我们师生三人天天在一起研究、练习。声乐老师重点要求“发声、共鸣、口腔打开的要点, 气息及两肋的配合。”我呢?则要求她在发声有所改善的同时, 唱出“ 字儿、劲儿、味儿和抑、扬、顿、挫。”同时要求她边唱边带表情和动作唱。这样全面地要求她, 看来是难了一些, 但由于我们三方配合较好, 通过集中训练, 张静琳的音色、音量及唱法有了明显地进展, 不但宽厚、甜润、明亮, 而且就好象戴了无线话筒那样响堂了。这个例子说明, 声乐教师与教戏教师互相合作, 取长补短, 是快速解决学生嗓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5、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在我教张君秋派戏中, 有的学生天赋嗓音条件就好,但也有的嗓音条件不是很好, 甚至声带有病的。中专班学生董平向我学《望江亭》, 当时, 她的嗓子是声带边缘突起, 闭合不佳,没唱两句就出现了哑音。怎么办开始时,我让她小声唱, 以正确发声为原则, 边养、边治、边唱。首先让声带突起部位恢复正常, 病情好转后, 先是少量地大声唱, 我带着她唱, 一字一句帮她找, 从少到多, 在半年的时间里, 她的嗓子明显好转, 嘶哑的声音没有了, 不仅音量增大, 而且圆、宽、亮都能体现了。在考试《望江亭》时, 老师、同学们都反映她的嗓音判若两人!而且荒调现象没有了。这个例子也说明, 在教学中, 学生的嗓音条件各有不同, 如何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是个重要问题。我们当老师的不能仅仅是教会学生几出戏, 而且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和运用各功技艺的正确方法, 为他们日后从事艺术创作打好基础。
声乐老师|蔡英莲:嗓音教学的点滴体会】我自己这几年在同声乐老师的合作下,也从不放弃练声的机会, 尤其是拜了张君秋老师后, 更加紧了嗓音的练习。一次, 我吊嗓子给张老师听, 他说我“声音放松多了, 顺畅了, 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纪念王瑶卿校长诞生一百周年的演出中, 我演了《十三妹》的张金凤, 同志们也说我的嗓音变了, 过去的“笛膜声”几乎没有了, 唱法上有了进步。这点滴进步, 使我更加坚定了信心, 不但要继续加紧锻炼自己的嗓音, 而且要更好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 为推动戏曲声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