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老师|蔡英莲:嗓音教学的点滴体会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我做学生的时候, 对正确发声的科学道理并不怎么理解。喜欢唱高音, 而唱低音费力, 声音偏尖、挤。有时演完戏嗓子累得说不出话来。老师听我吊嗓后, 指出过我的发声有问题。
实践告诉我, 优秀的声腔艺术, 必须用完美的嗓音才能体现出来。所以, 我决心请声乐老师象大夫一样医治我在发声上所存在的毛病。近几年, 在声乐老师何敏娟的帮助下, 我对自己在唱法上出现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采取了一系列办法进行了长期的训练。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京剧演唱艺术在吐字上, 讲究字头清晰有力, 并注意字腹的辙口和字尾的收声。
以前, 总听老先生们讲“嘴皮子要有劲”, 唇、齿、牙、喉、舌各部分的着力点要准确。可是, 长期以来, 由于我不能正确理解老先生讲的要领, 而形成“ 嘴皮子” 倒是字字象崩豆一样有力了, 但相反把字咬的过紧、过死, 共鸣用不上, 造成声音又瘪、又挤、口腔肌肉僵化。根据这种情况, 声乐老师为我选了几首民歌作为开声练习。训练时,让我打开口腔, 咽喉肌肉放松, 气息下沉。在唱字时, 要求我把上腭抬起, 并要有“吸气” 的感觉, 带着鼻腔共鸣来吐字、出声,随着沉气、送气, 在字腹部分形成圆润的声音, 并在鼻腔共鸣点上结束字尾的收声。
这样就能达到三点成一线一头、腹、尾都统一在共鸣部位上, 在口腔、鼻腔、头腔、气息各部器官的密切配合下, 发出的声音既明亮又甜润。随着不断地练习, 使我的音色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那种又干、又挤、又瘪的声音少多了。在练习的同时, 声乐老师又发现我的气息不稳, 有时气僵在上胸部, 使横隔膜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另外,在唱中、低音时, 我上腭容易塌下,气息也随之懈怠, 加上喉咙紧张, 造成了长期以来胸腔共鸣用不上,低音没“心儿”,发“虚”。面对具体问题, 张君秋老师对我说“唱戏, 就是唱气。我每次吊完嗓子后, 就感到饥饿。这说明我的发声, 动力在两肋和丹田。你们在唱时, 不要用嗓子喊, 不要贪高调门, 要用气唱。”老师指出我的问题后, 声乐老师就在中、低音区里加强对我的嗓音训练。每次唱时, 要求我上腭抬起, 稳定, 不要乱挤乱动, 随着吐字和行腔, 二肋象弹簧一样拉开, 在保持气息下沉的前提下,要求“坐住气”唱, 并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循环反复, 用气就通畅了,唱的欲望也增强了。这时, 我对张君秋老师说的“唱戏, 就是唱气” 才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当自己练了一个时期后, 明白了唱高音时要多用气, 各部发声器官指的是口腔内部、共鸣部位、两肋、丹田等等要高度积极, 声音才能打进头腔。而唱中、低音时, 要少用气, 但口腔、鼻腔、胸腔、两肋的功能要照常的发挥, 不能认为低音不费力, 就可以松劲了。这一阶段的练习, 使我在嗓音改善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声乐老师|蔡英莲:嗓音教学的点滴体会
文章插图
二、当我在练习歌曲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后, 马上结合京剧唱段来练习。
如《望江亭》的〔四平调〕、〔南梆子〕,《探母》的〔西皮慢板〕、〔散板〕、〔快板〕等等。当接触到京剧唱段时, 我时刻注意把前一段练歌曲时喉咙打开的方法,移用到京剧唱段里,并且注意不失去京剧的风格和特点, 由于京剧唱腔复杂多变。声乐老师要求我, 在唱字少腔多的长拖腔时, 唱腔的每一个“弯儿”都要做到有共鸣, 从吐字以至唱腔的符点、擞音、滑音、落音、强弱等等, 一切技巧的运用都要提高发音位置, 统一在共鸣部位上。在唱字多腔少的〔快板〕时, 则要求自己声音要适当地有些力度, 音量有所控制, 在均匀用气的同时唱字。由于〔快板〕节奏快, 唱的字又多, 所以要求“ 出字快, 收尾快” , 每个字的着力点一定要打在硬口盖上, 这样唱出的〔快板〕字头既清楚又有力, 声音既明亮又甜润, 气息也有弹性。通过这一阶段的练习, 不仅音色有了改变, 下腭用力的毛病也有了明显的改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