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市博物馆展陈的老字号“祝裕隆”金字招牌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物和老物件见证金华变迁。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金华人正默默守护一份又一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捡这些破烂做什么?”
泛黄的纸张,清秀的字迹,不少书页上有“省立农校”的字样。“这些都是浙江省立实验农业学校教师的讲义,足有几十册之多。”45岁的金华市民王战勇说,这是他新近发现的老物件。
这所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农校,旧址位于金义新区塘雅镇,是省级文保单位。
讲义出现的“台州农校”“丹崖书院”等字样,令他迷惑不解,后来一查才知:抗战期间,金华沦陷后,学校曾短暂搬迁至台州温岭丹崖山,改组为省立台州农业学校,借丹崖书院和丹崖禅寺的一部分做校舍。
“一个老物件就是一个历史故事。如果没有遇上它,我也许永远不知道农校搬迁的历史。我的家就在省立农校金华旧址附近,留住历史的记忆,就是留住了乡愁。”王战勇希望,如果有更多人愿意了解农校故事,他很乐意将它们展示出来,与人分享。
两年前,金华市博物馆馆长徐卫在王战勇家中见到一批老物件,有个人结婚证、出生证、生活照、离婚证、毕业证、粮票、布票、肉票……“这些都是一个个家庭的记忆,我见到这些老物件,就在想是否可以办一场展览,就叫‘家的记忆’。”
后来,金华市博物馆发动金华市民捐赠老物件,办了一场“家的记忆——百年百姓生活印象展”,展览接待观众超10.6万人次,好评如潮,收获了省级大奖。让该馆陈列部一位负责人印象最深的是市民说的一句话:“这些老物件我们家也有,原来它们也是有价值的,是可以收藏的。”她认为,展览唤醒了许多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时下兴起的“怀旧风”,让老物件成了“金疙瘩”。
在市博物馆展厅里,挂着一块金华老字号“祝裕隆”的金字招牌,表面镶金,招牌上刻着绸缎、呢绒、色布等多种布料名称,并注明“自产”。这块难得一见的招牌,是金华市民陈启加抢救回来的。上世纪90年代市区“两街改造”中,这块招牌差点被人当破门板扔掉。正好被陈启加撞上,他意识到:“这块金字招牌一旦丢掉,就再也找不出第二块了。”当时,有人不理解地说:“捡这些破烂做什么?”如今,它已成市博物馆“八婺古韵”展厅一件重要展品,作为金华老字号的遗存见证历史。多年来,陈启加陆续向博物馆等部门捐了50余件文物。
“这几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捐赠文物和老物件成为一种文明风尚,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徐卫说。过去,博物馆发动大家捐,如今是大家主动来捐。从2014年以来,金华市博物馆共收到市民捐赠文物、藏品2000多件,位居全省前列。
藏品背后
那些闪闪发光的捐赠故事
前不久,一对金华姐妹将父亲的72件抗美援朝主题藏品捐给了市博物馆。捐之前,姐姐黄小苹发了一条朋友圈,讲述父亲的故事,也说明姐妹俩准备把藏品捐赠给博物馆的想法,收获了100多个赞。
【 金华市|金华:博物馆藏品里藏着热爱与情怀】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博物馆捐文物,一位父亲以儿子的名义行捐赠之举,他说要把这份文化情怀传承下去。
一位住在上海的金华籍企业家,偶遇一件可能与金华有关的文物,他高价买下,捐给家乡。
有一个难得一见的铁店窑乳浊釉梅瓶,曾是一位市民的心爱之物,梅瓶借展到市博物馆后,有一天,他突然表态:“还是捐了吧,它放在博物馆里更有价值。”
让文物活起来,既是社会愿景,也是百姓心声。文物捐赠背后的那些人和事,不胜枚举,这些都是金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缩影。捐赠者来自各行各业:大学老校长、学者、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老手艺人、文史爱好者、企业家以及在外地工作的乡贤等等,还有不少是普通市民。谈到捐赠的缘由,有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也有人说:“金华市博物馆是金华人自己的博物馆,希望博物馆越办越好,藏品越来越丰富。”“博物馆的文物保存条件比较好,传家宝可以流传更久远。”“别让记忆中的老物件消失。”
推荐阅读
- “双厨狂喜”,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八办,你pick哪一个
- 翰墨争晖 丹青焕彩 兰州市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开展
- 来这个博物馆,看海里的百合花
- 兰州市博物馆联袂高台县博物馆举办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
- 【工作简讯 03期】酒泉市博物馆流动展览走进北新幼儿园
- 公告丨上海博物馆绘画馆、书法馆临时闭馆调整
- 【大中华寻宝记·寻宝博物馆】废品堆中捡回的国之重宝
-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对武山县2020年度文物安全目标责任和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进行考核
- 兰州市博物馆“携手”高台县博物馆举办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
- 祝贺!中国彩灯博物馆成功创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