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朱元璋杀人太随意,因为一个字、一句话,掉脑袋的人比比皆是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游行侠云游天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中国有“避讳”一说,其最初的本意应是尊重老者、长者和贤者。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成了忌讳提及长者或尊者的“名字”。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在写其母亲贾敏的名字时,故意“缺笔”,这算是一种避讳的做法。历史上出现过一位皇帝,他为了体恤百姓,下令不用避讳自己名字中的“病”和“已”字,故将自己的名字刘病已改为了刘询。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皇帝,因为同音字“疑神疑鬼”,诛杀了不少人,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脑袋|朱元璋杀人太随意,因为一个字、一句话,掉脑袋的人比比皆是
文章插图
都知道,朱元璋的出身非常特别,属于真正的草根阶级。所以,在成为天子之后,朱元璋格外注重细节,尤其忌讳他人用文字来影射自己的过去。早年,朱元璋投靠郭子兴的起义军,这在官方的称呼中就是“贼寇”。所以,他对“贼”这个字的音特别敏感。明初,朝廷每遇重大的节日、庆典,内外臣工必须写表笺祝贺,一般由文吏、学者起草。但是,由于“则”和“贼”音近,再用家乡话一读,几乎就是同音。所以,因“则”字丧命的人不在少数。浙江府学的一名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作《谢增俸表》,其中,有“作则垂宪”,“则”与“贼”同,被视为骂太祖起兵当过贼,斩。福州学府的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撰《贺冬表》,上有四字“仪则天下”,斩。澧州学正孟清为本府作《贺冬表》,以“圣德作则”,斩。朱元璋私游一寺,见壁上有诗“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也何妨?”大怒,将全寺僧人都杀了。……这些人均为他人代笔,本想好好的展示一下自己的“文采”,谁曾想,竟惹了圣怒,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脑袋|朱元璋杀人太随意,因为一个字、一句话,掉脑袋的人比比皆是
文章插图
都知道朱元璋从军前做过和尚,他自己也认为这段经历不光彩,便不允许别人再提起。所以,对那些跟“僧”字音近的字特别忌讳,甚至,一些毫无关联的词,都会被朱元璋认为是嘲讽他的过去。有人上表时,用了“取法象魏”,他将“取法”和“去发”进行了强制关联,随即起了杀意......其实,分析朱元璋的心理,应是一种严重的自卑。试想一下,连自己的过往都不愿意正视,便可看出他对曾经的“职业”是多么的“厌恶”。不过,如果了解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没准就能躲过一劫。郭德成是和朱元璋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建国后拒绝做官。后来,二人在一起喝酒,郭德成酒醉失态,披头散发,还趁着酒劲说:“剃了光头,那才叫痛快。”这个“光”字可是朱元璋的大忌,酒醒之后,郭德成真的剃发做了和尚,这才保全了性命。
 脑袋|朱元璋杀人太随意,因为一个字、一句话,掉脑袋的人比比皆是
文章插图
可见,朱元璋的忌讳太多,很多字都不能用。所以,有些大臣在汇报工作时,为了保命,干脆很多事都不敢提了,这可是非常影响工作的事情。于是,有礼部官员壮着胆子恳请皇上下一道诏令,让大家心中有数哪些字或词不能用。对此,朱元璋采纳了这份意见,设计了一份谢恩表的格式。于是,朱元璋颁布了《表笺定式》和《进贺表笺礼仪》,并让翰林学士刘三吾等起草《庆贺谢恩表笺成式》,对此进行了规划。当时,朱元璋设立的文体规范有“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除凶恶字样以外,无其它应避忌讳”的规则,意思就是:如果皇帝的名字为两个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个字无需避讳,也无需避讳皇帝名中的同音字。这样一来,后来发生的因一个“字”被杀的大臣就少多了。
 脑袋|朱元璋杀人太随意,因为一个字、一句话,掉脑袋的人比比皆是
文章插图
可以说,朱元璋的这种“因字杀人”的做法,起了一个很坏的头。虽然,“文字狱”自秦始皇嬴政开始历代都有,但到了明朝,不但形式多,直接人更是被处以“极刑”。后来,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篡位登基,找方孝孺写登基诏书,结果被拒。这个后果的代价是相当凄惨:方家十族被诛,甚至家中藏有方孝孺诗文者,都会被处死。到了满清时代,由文字引发的案件真是数不胜数。以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尤为严重,一旦被怀疑文字有“异义”,连家带族均受诛连。中国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其实,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而这些当权者竟然以“音”来误读汉字的“意”,岂不是在暴露自己文化浅薄的“真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