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历史的波澜顺流而下,悄无声息地诉说着岁月的过往。如今,我们走进太昊陵的岳忠武祠,仔细端详,深藏于纵横捭阖的字体之下的,应是岳飞那颗壮志未酬、抱恨而终的心。一代英豪如树叶般随风飘落,其遗风余烈,千百年后,依然尚存。这一卷“书成鬼神泣”的墨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默默无闻的。据铜山杨氏之后杨启栋先生家藏“贴园记”所载:“《岳书出师表》为杨氏贴园法贴之四。《岳书出师表》自绍兴八年之后,其墨迹流传有绪,见者不乏其人。至元代中期,乃在河南南阳武侯祠内箧笥秘藏200年,竟然不为人所知,元至元六年庚辰(1340年),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往游嵩、华两岳,过南阳谒武侯祠,住数月乃去,其间黄公望与祠中道士慧真相善,得了其表,反复披览,爰笔题后:“鄂王既遭惨毒,遗墨流传者少,复推此二卷最。”至明朝建立,墨本归明太祖朱元璋所得。据后来的袁保恒考究:太祖朱元璋甚爱,藏于御内书画房中,洪武三年,并亲笔撰写赞其书曰:“纯正不曲,书如其人。”明惠帝建文三年(1401年)十月,有翰林侍讲学士方孝孺于卷尾书笔阵图,并跋曰:“此二卷者武侯之文,武穆之书,洵可谓古今双绝……以公天下,使百世臣子,诵其文,学其书。”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有户部尚书夏原告题跋:“武穆书法之妙,可以超越宋贤、媲美晋唐。”之后,又归山西恭王四孙朱奇源收藏,并于卷上钤有“晋府世孙图书”诸印。后来由晋府散出,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始归铜山(距徐州30公里)杨氏(明、清两朝,数代为官)收得,并选石镌刻一本,陈列明季园(又名“贴园”)中。此石后经兵燹已不复存在。道光七年(1827年),杨中公又二次刻就。然是卷墨宝直至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仍珍藏于杨氏墨锦堂内。公元1852年因杨氏家道中落,运筹不足,曾将《岳书出师表》墨迹质于商人,由商人又转鬻亳州。
文章插图
话说,杨氏后人因生活无着,不得已将这件武侯墨本抵押,因到期无力赎回,辗转流落至安徽亳州,由袁家旧仆知悉后收购。当时的袁保恒于西安正受命赴陕甘总督左宗棠部候委,由旧仆处得此墨宝,并呈于左宗棠和当时的大儒方玉润(时任陇西州同)等人鉴赏。左宗棠和方玉润等人也是观之欣喜不已,并题跋为证。所以岳飞自跋之后,又依次刻着左宗棠、袁保恒、方玉润、胡鸿宾四人的亲笔题跋。袁跋(1875年正月补跋文)与胡跋叙述此石刻来历甚详。袁保恒以一代名将自居,自然对武侯墨本手卷推崇备至。早在1870年,袁保恒召集陕西富平石刻名匠镌刻成碑,并将初刻碑刻运回河南老家陈州府,也就是今天的淮阳。该碑共39块,一直被袁氏家族珍藏,解放后收入太昊陵库房,于1994年重建岳忠武祠(岳飞观)西墙时被镶嵌到墙体上。
文章插图
据传,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墨本现收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消息未知真伪。至于坊间盛传光绪4年拓于陕西岐山五丈原诸葛武侯祠,为现今可见各版本中拓印最早、也最为重要的拓本,却是有待商榷。(1870 年)袁保恒已将在西安将所得墨本刻之于石,并运回老家妥善收藏(现存于太昊陵岳飞观)。直到光绪四年(1878 年)歧山县令胡鸿宾重修五丈原诸葛武侯祠时,才取袁刻拓本重刻上石,嵌于献殿内壁上。袁氏初刻之石,则早被运回项城。国内留存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的地方大概有十三处之多,雷铁梁详细考证后认为,太昊陵现存碑刻应为袁保恒得岳飞墨本手卷后的首刻,按时间顺序稍晚于江苏徐州碑。陕西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庙、南阳武侯祠、云阳张飞庙,汤阴岳飞庙等,均传于此贴或晚于此碑。此事《续修陕西省通志》的作者亦有文字记载:“岳鄂王此书,袁文诚(袁保恒)于西安摩勒后,一时风行海内。士大夫仰王若天人,故爱王之字如异宝,皆欲家置一册为快,而不可多得。胡鸿宾刻于岐山,段仲嘉刻于长安,而大荔李寅堂且特采贞石,以千金聘良工,觅原钩本镌于同州,………既而袁氏之石辇归项城,而陕西犹存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