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民族文学|文化名人访谈丨站在自己的文学草原上发声——访作家王小忠( 二 )


 数民族文学|文化名人访谈丨站在自己的文学草原上发声——访作家王小忠
文章插图
在《洮河源笔记》中,王小忠的目光从草原牧区渐渐转向了农牧区结合地。王小忠说:" 故土养育我几十年,可我对它的理解有了越来越多的偏差,甚至有了远离和逃避的心。洮河沿岸生活着的我的亲人们,或耕种,或放牧,或于青藏高海拔的天地里放牧自我,或在黄土堆中躬身劳作。千百年来,他们坚守着理想信念,不折不扣地守护着河流,使自己的人生世界在无尽广大的天宇之下不断地完善自新。他们坚守理想、守护河流的同时,也朝着连自己都不可预知的方向前进着。牧业因为草场地不断缩小而收入锐减,农业收入微薄,传统的种植被人们放弃,手工业更是萎缩,甚至消失,土地变得复杂起来——其实,根本上和土地无关,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变得复杂起来。"
 数民族文学|文化名人访谈丨站在自己的文学草原上发声——访作家王小忠
文章插图
在行走洮河沿岸的那些日子里,王小忠对自己文学草原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他说:" 我在洮河沿岸行走的过程中,也纠缠在散文的真实与虚构之中。或许跟现实贴得太紧,作品反而表现出更多假的成分来。作为艺术,怎么离开虚构呢?我不否定我所有有关洮河源的真实性,但也没有放弃有些情节的虚构。我不想纠结,我认为散文的真实并不一定就是作者所经历的真实,只要写出真情、真诚、真实;只要写出人情味、世俗味、烟火味,我想就够了。" 于是,王小忠的散文集《浮生九记》带着他的思考诞生了。" 在上述的艺术上有所突破,也是我所看重和喜欢的。《浮生九记》里,有我对乡村生活的不舍与悲伤,有对牧区发展的思考和构想,有对少年时代的回忆和眷恋,有对旅游业带来的盲目的追求和担忧,有对故乡传奇人物的演绎和虚构,有对信仰的理解和认识。" 王小忠说。
 数民族文学|文化名人访谈丨站在自己的文学草原上发声——访作家王小忠
文章插图
今年,王小忠的中短篇小说集《五只羊》入选了 "2020 年少数民族文学之星 "。王小忠认为,《五只羊》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黄河源笔记》《洮河源笔记》,乃至《浮生九记》的不足。《五只羊》是王小忠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曾先后发表于《红豆》《青年文学》《湖南文学》《芳草》《广州文艺》《民族文学》《青年作家》等刊物。采访人员翻看这部小说集,这些故事主要是以藏地甘南草原为背景,以当下农牧交汇地的生活为素材,试图集中反映藏、汉与农、牧两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的交汇与反思。同时,对新时期以来,生活在甘南草原上的农牧民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给予尽量贴近的关注和描述。王小忠说:" 在这部集子里,我写到银匠、皮匠、铁匠等。无论银匠、铁匠,还是皮匠,这些手艺人实际上在农牧结合地的甘南已经很少了,然而我想写他们。因为每一个小说都要有典型人物,这些人物要完成他的历程,要完全成熟,要站起来,同我交流、对话,甚至是冲突 ……"
 数民族文学|文化名人访谈丨站在自己的文学草原上发声——访作家王小忠
文章插图
王小忠说:" 我觉得写作最有意思的是在写作时,我觉得自己是个万能的指挥者,可是到了半途,他们就不大听我指挥了,因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能任由我差遣。这些人和事都不是偶然间遇到的,每个故事,也不是陌生的,所有一切都是我在甘南大地上生活了这么多年来的真实表达,也是我对农牧区结合地的生存思考。我的作品中似乎没有好人,也似乎没有绝对的坏人,他们的好与坏都是随着事件的走向而变换着的,他们工作的细节我也是参与其中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的作品或多或少代表了他们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地域的所作所为。然而小说作为艺术,反应生活的大概也只是一个截面。于是我一直在探索着、冒失地去揣摸他们的心思,让许多消失的和正在消失的故事重返尘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