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王小忠,藏族,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协会员。出版诗集《甘南草原》等两部、散文集《黄河源笔记》《浮生九记》等四部。中短篇小说集《五只羊》入选 2020 年度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 "。曾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黄河文学奖,首届《红豆》年度文学小说奖,《莽原》年度 " 非虚构 " 文学奖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散文》《2013 青春文学》《中国年度最佳诗歌》《少数民族文学年度精选》等十余种选本,作品在《大家》《诗刊》《民族文学》《北京文学》《散文》《芳草》《长江文艺》《飞天》《安徽文学》《红豆》《莽原》《散文选刊》《作家文摘》等刊物推荐及转载。
每个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地对辽阔而自由的草原有着原始的向往。即使不能身处草原,但是通过描述草原的文学作品,也能让人有身临其境、心向往之的感觉,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探索草原深处的美丽与哀伤。近日,采访人员采访了一位来自草原的作家——王小忠,他跟采访人员分享了他与草原的不解之缘。
文章插图
王小忠生于甘南州临潭县一偏远的乡下,儿时的辽阔草原是他文学之梦的摇篮。王小忠说:" 小时候只是天然地对文学有亲近之感,但那时并没有系统学习过,要说我的文学之梦真正开始的地方,那就是我的母校——合作民族师专,因为学校当时有两位闻名遐迩的诗人:阿信和桑子,还有李继宗、阿垅、瘦水、嘎代才让等诗人和作家,我氤氲在那样诗一般的氛围中,他们的文字让我对文学产生了莫名的悸动。"
大学毕业后,王小忠只身去玛曲草原支教,那里天高地阔,草场丰美,人烟稀少,在支教的一年时间里,他写下了大量的草原诗。他说:" 草原的寂寞和空旷,给予了我无尽的灵感。一片一片无尽绵延的草原上我曾孤独的行走,也曾在寒冷的夜晚里抱着薄被彻夜和昏暗的灯光对视。一次次我在心灵里写下了孤独和忧伤,青春时期的忧郁和对时间的感叹构成我早期诗歌的核心。后来我把所有的草原诗结集为第一本诗集《甘南草原》。"
文章插图
2005 年,王小忠到冶力关小镇任教,优美的风景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继续点燃他文学的热情。除了本职工作之外,王小忠始终坚持文学创作。2013 年,王小忠调至甘南州文联,编辑《格桑花》文学刊物。" 那份漫游草原的情怀重新被点燃。作为对青春岁月的回报,离开小镇前,我出了本诗集《小镇上》。当我再次深入草原,见证它在时光下和时代里的变化,我认识到多年来我的关于草原的诗歌写作只是表层的抒情。因为,人一生都在寻找梦想中的幸福,更多的只是对那种想象的觊觎,而不为人知的另一种生存状态呈现给我的也只是表象,所以,我想深入草地、深入了解真实的生存状态。于是,我放弃了诗歌,开始了散文和小说的创作。" 王小忠告诉采访人员。
文章插图
【 数民族文学|文化名人访谈丨站在自己的文学草原上发声——访作家王小忠】2013 年,王小忠的散文集《静静守望太阳神:行走甘南》与读者见面。在这本散文集中,王小忠在叙述上刻意回避了空泛的抒情,多了些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甘南天空湖水般的纯净,有宽阔的草原、高耸的雪山,还有环绕村庄的溪水、美丽的格桑花、香甜的麦子和青稞,读着这些文字,仿佛把人拉进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作家黄恩鹏曾在序言这样评价这部作品:" 这些甘南大地的符号,是心灵之思。这些符号所映现的,是一位作家在边缘之地对所有人世的哲思与怀想。"
文章插图
说起自己最满意的一部散文作品,王小忠思考片刻说:"《黄河源笔记》是我介入散文创作以后自己喜欢的一本散文集,它以独特的生活体验与生命感悟,传递了从草原‘内部’向世界言说的声音,突破了固有的‘诗意想象’与‘旅游美学’视角,对草原上原住民真实生存状态的遮蔽,还原了一个现实的草原,呈现了在现代化背景下草原的自然生态、经济模式、生活方式、观念思维系统所发生的变异、冲突与面临的困境,表达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忧思。之所以喜欢这部作品,就是因为它反应了真实的草原生活。"
推荐阅读
- 杨国桢“对话”林则徐:从一介寒士到民族英雄
- 玩石头就要做赏石文化的传播者,可一些人却成了奇石的封存者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迁安发布暂停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
- 最初一次民族大迁移土尔扈特东归是“阴谋”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揭秘三星堆 为何有人称其不属于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