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平台爆发式增长7年,共享经济、电动化是未来

“高空作业平台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已经持续了约7年时间 , 尤其是去年到今年变化特别大 , 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大约为50%-60% , 有些年份甚至能达到70%-80% 。 ”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人员专访时 , 美国捷尔杰有限公司(JLG)亚太区总经理顾韬表示 , 高空作业平台未来还有巨大的需求增长空间 。
爆发式增长的市场
以北京大兴机场为例 , 顾韬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大兴机场在修建的时候没有使用脚手架 , 而是全面使用高空作业平台 , 和传统的脚手架相比 , 高空作业平台的工作效率能够提升50% , 成本的降幅也大约是50% 。
和传统的脚手架相比 , 高空作业平台需要用到的工人数量更少 , 工期更短 , “同样一个项目 , 用脚手架可能需要30个工人用10天来完成 , 如果用高空平台的话 , 可能只需要10个工人耗时5天就结束了 。 ”顾韬说 。
高空作业平台爆发式增长7年,共享经济、电动化是未来文章插图
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节约、安全系数的提高 , 也促使着越来越多的建筑公司愿意放弃脚手架而改用高空作业平台 , 而且随着高空作业平台租金的降低 , 越来越多的小型施工方也开始转变成为需求方 。
智研咨询的报告显示 , 目前中国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近20万台 , 而美国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63万台左右 , 欧洲十国的设备保有量为30万台 , 欧美市场设备保有量远高于中国 。 中国市场和欧美市场的保有量差距 , 主要是由于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起步较晚 , 早在1969年美国就开始使用高空作业平台 , 已经有超过50年的发展史 , 而中国2002年才开始使用高空作业平台 , 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史 。
顾韬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从供需角度来看 , 国内的建筑公司在快速引入高空作业平台的概念 , 因此市场需求非常大 , 但同时国内的供给能力也非常强大 , 目前国内高空作业平台的产能已经基本和美国持平 。
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之中 , 头部企业也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 。 顾韬坦言 , 高空作业平台是一个头部高度集中的行业 , 在国外市场 , 包括JLG在内的高空作业平台四家头部企业 , 就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 , 并且这四家企业都是专一制造高空作业平台 。
而在国内 , 虽然入局的玩家不再仅限于专一业务公司 , 诸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集团等综合性工程机械制造商都参与进高空作业平台的行业 , 但这些企业也都是千亿级别的规模 , “只有这样的规模 , 才有竞争的可能性 。 ”
【高空作业平台爆发式增长7年,共享经济、电动化是未来】共享模式的可能性
高空作业平台的主要商业模式是租赁 , 高空作业平台的制造企业将设备卖给租赁公司 , 租赁公司再将设备租赁给终端的建筑公司 。 “现在的施工队都已经去资产化 , 只在施工的时候租赁所需要的设备 , 做完之后再还给租赁公司 。 ”顾韬说 , “一个6米的剪刀车 , 月租金2000元不到 , 大型的臂车月租金大约一两万块钱之间不等 。 ”
在当前的租金条件下 , 租赁公司的投资回报期大约在5年左右 , 业内如远东宏信、众能联合的头部租赁公司 , 设备保有量已经达到几万台 。
但作为行业的头部企业 , JLG对于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设想 , 远不止于目前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 , 电动高空作业平台、共享高空作业平台 , 这个行业还有相当广阔的想象空间 。
“高空作业平台的租赁模式和现在的共享经济有共通之处 , 租赁其实就是共享经济的一种 。 ”顾韬认为 , 共享高空作业平台或将成为未来行业普及和推广的一种模式 。 事实上 , 在东南亚 , JLG已经开始尝试共享模式 , 将高空作业平台设备布置在工业园区的门口 ,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租赁使用设备 , 使用完毕迅速归还 。 目前租赁公司的租期通常是按星期或按月计算 , 共享租赁的优势在于企业可以按小时、按天进行租用 , 更加便利也更加低门槛地使用高空作业平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