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一月为什么称为葭月,看过新生的芦苇,你就清楚了
“平波不尽蒹葭远,清霜半落沙痕。烟树晚微茫,孤鸿下斜阳。梅花消息近,试问南枝问。记得水边春,江南别后人。”宋朝叶梦得《菩萨蛮》
文章插图
这首词格外清新,但如果问你这是写在什么季节,什么月份,可能很多人都迷惘。
平波不尽蒹葭远,清霜半落沙痕,这好像是晚秋景色,看那烟波一派,有斜阳照见孤鸿,看起来天气还清暖。但梅花快开了,又证明这是接近春天,或者在深冬里。记得水边春,仿佛是在遥望或者回忆。
但这首词如果要真正应景,却是当下农历大雪节气后的农历十一月,古代叫做仲冬。
文章插图
农历十一月,有两大节气,一是大雪,一是冬至。这是传统冬天的第二个月,又叫仲冬,深冬。此时北方地区如果有降雨,因为温度在零度以下,会形成雪花,而且落地不化,故而依照古代的节气,以雪为标志,定位节气名为大雪。而后太阳继续南行到南回归线附近,叫做“冬至”。
这个月是太阳离北半球最远的时段,北半球北方冰天雪地,南方万木萧条。
但是就是在这样太阳远去的季节,努力的生物仍旧有勃勃的生机,不经意带给人视觉的惊艳。不消说,梅花打苞酝酿花蕾,就是在这个月,在寒冷里酝酿别样的芬芳的。
所以这首词有“梅花消息近,试向南枝问”的美句。所谓梅花消息,通常是指花开。而此时梅花打了花蕾,靠近南边太阳的地方,可能会先开花,所以古诗词中常有这样的奥秘,想看最早的梅花,去找向南的枝头,没准在十一月里,你就会看到奇迹。那梅花仿佛最感光于冬春之间的太阳,引领春归。这个春,不是季节的春,而是效应即将回归的遥远的太阳。
十一月之后是梅花的主场,从酿花到开放。足足横跨季节的秋冬,点亮视觉。但梅花最绚烂的时候却在早春。那么十一月除了等待开放的梅花,难道就没有什么令人振奋惊奇的植物和景色吗?
文章插图
当然有,只是当代人已经不清楚。十一月是蒹葭之月。
有人说,我早已经去芦花地打卡了,白雪芦花特别美,可是晚秋已经看过了呀,况且芦花枯黄,看几眼可以,天天看,岂不叫人郁闷死?况且深冬的芦花有什么看的,古道西风瘦马,要是遇见心情不好,那可不是审美,是伤心了!
但是,我只能说,你看到的可能是景观芦花或者太野生荒凉的芦花。
芦苇在古代虽然是野生,但是在农民心中是不可多得的可以利用的生物。秋天将芦苇成片采伐,可以制作纸张,芦苇做建筑材料,冬天的燃料,采伐后的芦苇湖面更加开阔,阳光照射水面,利于鱼虾生长。
但是在采伐不久,农历的冬天十一月,伴随冬天最遥远的阳光,水面会茁生新鲜的芦苇,摇曳成片,清新得如同春天的草。如果说梅花是引领春天的树木,那么这冬天的小芦苇们无疑是水里的春天。依然会有风霜雨雪,但是它们是真正带着春天气的小佳人,立在水中。
文章插图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如果秋天的芦苇是成年清丽的少妇,那么这大雪和冬至节气里的芦苇,才是最清新的少女。
所以古代将蒹葭列为最感知春天到来的植物,是在梅花之先的。他们认为芦苇和太阳运行和春天到来之间,一定有特殊的密码。于是将芦苇膜的灰收集起来,以芦苇灰的飘动,来证明冬至节太阳的回归,古称“葭灰占律”。不要小看这伪科学,直到康熙时代才正式废除。
所以古代的十一月因为有重要的节气冬至,又有重要的葭灰仪式,又是蒹葭迎风出水的时段,所以十一月被称为“葭月”。
推荐阅读
- 今日大雪,以“雪”为主题的微信图文如何排版?
- 【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当首场雪遇上首个警察节...
- 大雪纷飞的时候,也是码字的好时间,涂鸦“傲雪”十二首,以为念
- ?古代发生瘟疫,民间说法:“始于大雪,衰于惊蛰”,有没有道理
- “王震将军”当导演 在江城拍电影《咱村好大雪》
- 瓠山才子诗词:【水调歌头】记者节抒怀
- 在冬的渡口守望
- 小寒和大寒都是冬季节气大多数情况下哪个时段更冷 小寒和大寒知识拓展
- 农历十二月有什么节日 腊月有哪些节日节气
- 二十四节气最早于西汉全部出现,但战国时甚至更早就已出现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