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从|《诗经》中最费解的作品,女人应从第一段读,男人应从第二段读


 应从|《诗经》中最费解的作品,女人应从第一段读,男人应从第二段读
文章插图
对于《诗经》中的《卷耳》,我们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它在《诗经》比较靠前,是第三首,读者很容易就翻到它了。说它陌生是因为它特别奇怪,诗意并不难理解,然而它的人称角色转换,却引来了千年的争论。这首《卷耳》是这样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应从|《诗经》中最费解的作品,女人应从第一段读,男人应从第二段读
文章插图
卷耳是一种草本植物,它可以做药用,幼苗也可以使用。这首诗的上半部分是采卷耳啊,采卷耳,半天还采不到一小筐。我想念心上人啊,将筐放在路边。第二部分是攀爬上拿高高的山岗,马儿疲惫神色憔悴。我姑且斟满酒,慰藉我的相思与离愁。爬山高高的山岗,马儿已经腿软而且迷茫,我姑且斟满美酒,免得我的心中长久悲伤。艰难地爬到乱石岗,我的马儿累倒在一旁,我的仆人筋疲力尽,无奈还是忍不住相思涌上心头!
 应从|《诗经》中最费解的作品,女人应从第一段读,男人应从第二段读
文章插图
历史上对于这首的评价非常高,作为《诗经》的名篇,本身对后世的影响就很深远,这首诗是感怀诗,感伤远方的恋人,为同类题材的诗歌开了一个好头。在诗歌鼎盛时期的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月夜》,细细品读起来,都有这首《卷耳》的影子。但是,这首诗最让人争议,也是最为离奇的,还是它的篇章结构上。就是因为这种结构方式上的不同,让后世为之困惑不解,甚至对于此诗的主角都有不同的见解。
 应从|《诗经》中最费解的作品,女人应从第一段读,男人应从第二段读
文章插图
它给人的第一印象,首先当然是女子怀念丈夫,在这个大前提下,又产生了不少说法。比如朱熹就提出“后妃怀文王”之说,他认为这是因为文王不在,后妃思念,所以才吟诵这首诗。(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赋此诗——《诗集传》)又比如清代僧格林沁的幕僚方玉润认为,这就是丈夫被迫外出劳役,妻子在家思念之作(故愚谓此诗当是妇人念夫行役而悯其劳苦之作——《诗经原始》)。由于这种说法最容易理解,因此也最有市场,一度成为定论。但是,这还是解决不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小珏之所以将此诗分为两部分,就是因为第一部分只有一章明显是以女性的口气所说,而第二部分是后面二、三、四章,显然已经换成了男性的口气。更为重要的是,男子才骑着骏马,带着仆人,女子是采卷耳,根本不会如此。这样一来,就让人十分困惑,到底是男性所吟诵的诗歌,还是女性吟诵的?
 应从|《诗经》中最费解的作品,女人应从第一段读,男人应从第二段读
文章插图
为此,有人又提出了“文王怀贤”与“征夫怀念妻子”的说法,但仍然是单向的,并不能做出完美的解释。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经过考证,认为《卷耳》这首诗,实际上是由两首残诗合并起来的。上世纪解读《诗经》的专家孙作云先生,也支持和赞同这个说法。《诗经》本身就是民歌,形式多种多样,又过了几千年,更是让人莫衷一是。对于文学的探讨,甚至比文学本身还要精彩,演绎了佳作不断,也激发了文人的想象力。直到钱钟书先生的横空出世,在《管锥编》中明确指出:作诗之人不必即诗中所咏之人,夫与妇皆诗中人,诗人代言其情事,故各曰“我”。首章托为思妇之词,“嗟我”之“我”,思妇自称也。……二、三、四章托为劳人之词,“我马”、“我仆”、“我酌”之“我”,劳人自称也。……男女两人处两地而情事一时,批尾家谓之“双管齐下”,章回小说谓之“话分两头”,《红楼梦》第五四回凤姐仿“说书”所谓:“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