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市民冯义信先生带着一幅画,捐献给了黑龙江省博物馆。在当时,百废俱兴,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也逐渐提升,捐献文物的事例并不少见。但当这幅画被展开时,工作人员立即被古色古香的图案说惊叹,一时间手足无措。
显然,这幅画并非凡品,哪怕是一点绘画基础都不懂的人,都可以看得出它的珍贵。黑龙江博物馆紧急邀请故宫博物院的知名专家鉴赏,经过徐邦达、刘九庵、王以坤等大家之手,这幅画得到的评价高得吓人:
此卷为文物一级甲品之最,视国宝而无愧,垂青史而不逊矣。
这就是仍然被列为黑龙江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蚕织图》。它是绢本卷轴,采取了线描淡彩的创作手法。全长1100厘米,横28.5厘米,创作于南宋。这幅画实际上就是展现了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开始,纺织至“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生产全过程。
它一共有24个场景,包括腊月浴蚕,清明日暖种,摘叶、体喂,谷雨前第一眠,第二眠,第三眠,暖蚕,大眠,忙采叶,眠起喂大叶,拾巧上山,箔簇装山,?茧,下茧、约茧,剥茧,称茧、盐茧瓮藏,生缫,蚕蛾出种,谢神供丝,络垛、纺绩,经靷、籰子,挽花,做纬、织作,下机、入箱。一共绘制了74人,其中妇女41人,中老年男子23人,少年3人,少女5人,婴儿2人。可谓形神兼备,对比鲜明。
在创作手法上,这幅作品线条清劲简练,造型准确,色彩淡雅,洋溢着浓郁劳动生活气息。更为重要的是,它所绘制的建筑、服饰,充分展现了宋朝的情景全貌,对我们研究当时的风土人情,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 国宝|守护了36年的文物,交给国家后,被鉴定为无价的国宝】而且,在每一段情景中,都有小楷标出内容并加注解。比如如何切叶喂养,如何拾巧上山等,都写得非常详细。特别是“挽花”一段中的机具,已经注明了是提花机,并且绘制了机件结构。提花机早在商周时期的文献就有记载,但这么详细的说明,还是首次被发现。
那么,这幅画作的作者是谁呢?他叫楼璹,字寿玉,官至右朝仪大夫。这幅画应该是他在担任於潜县令时绘制完成,并且通过内侍交给南宋高宗的,这也和《鄞县志》中记载的楼璹献图互相印证。然而,这已经不是原作,而是翰林图画院的多位高手临摹,所以线条绘制方式还不尽相同。
我们刚刚提到每个场景的小楷,就是出自宋高宗吴皇后所书。吴皇后虽然身份高贵,但她亲自养蚕,为天下做表率,才能有丰富的经历,写下如此生动详实准确的注释。诗文与画作相得益彰,在当时就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一时朝野传诵几遍。”
这幅画虽然是临摹作品,但因为真迹已失,地位一样很高。它上面有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清朝乾隆皇帝等9人的题跋,并有并有乾隆、嘉庆、宣统御览之玺及三希堂、御书房、无逸斋等鉴印,可见一直是历代藏家争相收藏的画中珍品。
然而,这幅画作出自宋廷,又曾被清廷收藏,怎么会落在一个普通市民的手中呢?原来,南宋灭亡后,它就辗转被历代收藏家珍藏,清朝是进入内府,成为乾隆的藏品。清朝灭亡时,都还在故宫。后来溥仪被赶出皇宫,它被携带出宫。
溥仪甚至将他带到了东北,在抗日战争胜利之时,这幅画也随之流落民间。直到1947年,冯义信在长春将其购得,视若珍宝。此后无论是风云如何变幻,他都将其视为生命,珍藏了近36年。献宝之后,珍品文物归于国家,能够让更多人欣赏研究,也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六大国家一级国宝文物,最后一件确实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铁证
- 六大国宝级文物中的国宝,最后一件绝对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
- 牛年春联七言对联大全
- 老人独自生活在山里,他用40年的时间,把悬崖变成一个巨大艺术品
- 稀世国宝从大墓中出土,郭沫若欣喜作诗,周总理却冷冷说了几个字
- 《国宝级天才》《这是一道送分题》《爽文女主她不想爆红》
- 今日大雪,以“雪”为主题的微信图文如何排版?
- 国宝档案|走近巴中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明通行宝钞”
- 才华了得,却因私生活遗臭万年的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