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南部“信天游”《吼拐》的前世今生

? “清早起来走上梁,看见贤妹晒太阳。太阳照在山梁上,贤妹想穿花衣裳……”
日前,四川省文旅厅公布了2020年四川省乡村艺术节群众文艺作品比赛获得名次作品的名单,我市共7件作品入选, 在音乐类作品中, 独具南部地方特色的民歌 《吼拐》排名第二(本报曾报道)。上个月,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民歌 (花儿) 歌会开幕,《吼拐》 获得银奖。一首普普通通的民歌, 为啥一下子如此火爆?
近日,笔者循着南部民歌《吼拐》的足迹,对其前世今生进行了一番探寻。
 今生|南部“信天游”《吼拐》的前世今生
文章插图
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上的《吼拐》
今生|南部“信天游”《吼拐》的前世今生】01
南部民间把打杵子称“拐”
《吼拐》在南部民歌中极具山歌的代表性, 旋律上都具有高亢奔放、自由质朴、幽默风趣的特色。南部民歌《吼拐》广泛流传在该县原大坪区和原升钟区一带。
什么叫“吼拐”呢?川北丘陵地区,山高路险。劳动者在搬运肥料、粮食及柴草等重物时,肩头是沉重的背篼、背枷,手中拿着一根特制的T形木杖———打杵子,也叫“拐”。每每需要歇息时, 顺手将打杵子往背篼或是背枷下一塞, 将物体放在打杵子上面歇劲, 缓解疲劳。这时, 面对青山绿水劳动者随口唱出几段山歌小调,这就是吼拐。
曾让南部民歌《吼拐》一鸣惊人的民间歌手叫米月德, 南部县双峰乡人。1959年,在四川省群众业余文艺调演中。米月德演唱的一首《吼拐》,曲惊四座,夺取了“四川省群众业余文艺调演”金奖。当时,让西南地区甚至中央级别的音乐团体感到惊讶, 采风者络绎不绝。《吼拐》 被专家们誉为西南地区的“花儿”和“信天游”。
米月德在一首叫《斑鸠》的“吼拐”调中这样唱道:“斑鸠飞起尾巴圆哪,刚刚飞在胡豆的田,看见胡豆吃不得哪,妹儿哩,好耍不团的圆吔。”
 今生|南部“信天游”《吼拐》的前世今生
文章插图
向兴斌(前右)领唱《吼拐》
02
女承父业唱民歌
1990年2月, 米月德不幸离开了人世。
生前, 米月德养育了两男两女, 虽然两个儿子与歌唱无缘, 但大女儿米树琼却从小喜欢唱歌;小女儿米小青因为嗓音条件好考进了南部县川剧团当演员,后因工作出色,调到了剑阁县川剧团。
米树琼虽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她一有空闲,就会组织起身边农村的一帮姐姐妹妹唱歌跳舞,自娱自乐。米树琼的丈夫冯宗雄是个赤脚医生,从不反对她唱歌, 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她。
米树琼的儿子冯仁从小喜欢唱歌, 小伙子在深圳打工期间曾经到歌舞厅当过多年的驻场歌手。这些年,母子二人经常搭档,在一起唱歌演出。
2019年11月, 米树琼母子被南部县文化馆选送到宜宾市参加首届“神韵号子·唱响南溪”号子音乐节。母子二人演唱的民歌《见缝插针》获得了三等奖,又一次为南充人民争得了荣誉。同年,双峰民歌被列入了南部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米树琼、冯仁母子均为传承人。
 今生|南部“信天游”《吼拐》的前世今生
文章插图
米树琼、冯仁母子唱《见缝插针》
03
音乐教师传承《吼拐》
向兴斌是南部三中的音乐教师,他不仅爱好唱歌,而且非常喜欢南部民歌。他对《吼拐》作过专门的研究:《吼拐》 分为双峰吼拐和店垭吼拐两种,均采用“引子+主题+尾声”的结构, 两地的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差异导致歌词、 衬词和旋律进行都有所不同。《吼拐》 属于山歌种类, 曲调多采用五声徵调式,意境明亮、开朗、旋律高亢、嘹亮,再加上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把川北人开朗乐观、勤劳善良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