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寒衣诗词6首 , 看看唐朝女子寒衣制作的艰辛 , 和她们的爱
寒衣 , 就是秋冬的衣裳 。不到天冷 , 不知道衣裳的重要 。人类最重要的文明就是卸去了原始的皮毛 , 但这个进化是如何形成的 , 到现在也没有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给出信服的答案 , 只留下细微的毫毛证明人类祖先可能拥有一身可以御寒的毛发 。
然后有人类的语言和记忆史 , 文字史就可以看到衣裳对人多么的重要 。人的一生为衣食奔波成了最重要的生存活动 。食品用来提供身体内部的热量 , 衣裳用来提供抵抗外界的寒冷与伤害 。最初的衣裳是树叶 , 动物皮毛 , 然后发展到用植物的纤维编织成布 , 又发展到用来识别身份的标志 。但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冬天的保暖 。狩猎所获得的动物皮毛 , 不够平均分配 , 很显然不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 最保暖的动物皮毛注定是少数人能够享用的 。
那么普通人的秋冬该怎么办呢?往衣裳里填充各种树叶 , 植物的絮 , 纤维 , 以获得隔绝冷空气的保暖效果 。实际社会发展到今天 , 没有任何一件衣服可以满足人可以完全无视冬天存在的感觉 。富庶的商品社会 , 寒冷驱动我们不断买买买 , 直到冬天完全离开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人的秋冬分外有生存的麻烦 。化纤纤维发明之前 , 从动植物身上获得纤维 , 纺织成布匹 , 做成衣裳 , 有个最大的特点 , 新的好看 , 且暖和 , 但是遇到潮湿和雨雪 , 就变得容易腐坏 , 不耐保管 , 而且失去保暖效果 。但是保暖的衣裳是生存的刚需 , 在没有工业化的古代 , 一件冬天衣裳的制作是件辛苦劳累的事 。
但是中国的女性凭借爱和毅力 , 为家人不断手工制作衣裳 , 年复一年 。
在明朝大规模推广棉花种植和棉布纺织之前 , 中国人日常的衣裳纤维来自葛 , 麻 , 蚕丝 。而以前两者最为普通 。要经过捣 , 锤 , 抽丝 , 纺织 , 获得布匹之后再加工成衣裳 。城市中的人 , 或可以买到成型的布匹 , 进行加工 , 但衣裳的制作需要手工缝制 , 所以我们在唐朝的诗里大量看见这种寒衣制作的片段过程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南陌征人去不还 , 谁家今夜捣寒衣 。
鸳鸯机上疏云度 , 乌鹊桥边一雁飞 。”宋朝宋之问《明河篇》节录
在唐朝 , 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织机 , 而且这首诗里 , 是捣丝之后 , 在上机纺织 。除了极其富贵的家庭 , 有下女完成这些工作 , 几乎从捣丝到做成衣裳 , 都是主妇一手完成 。
“剑外从军远 , 无家可寄衣 。
散关三尺雪 , 回梦旧鸳机 。”唐朝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李商隐虽然是小官僚 , 但他历来都是在有权势的节度使幕府中担任要职 , 所以应该是不可否认的中产阶级家庭 。但是他的衣裳 , 是需要妻子在织布机上织布完成 , 然后做成厚厚的棉袄寄给他 。
“光阴流转忽已晚 , 颜色凋残不如昨 。
莱妻卧病月明夜 , 不捣寒衣空捣药 。”唐朝白居易《秋晚》
那么白居易也是唐朝朝廷一位官僚 , 当然他也不属于权贵 , 他的冬天的衣裳也应该是由妻子纺纱织布 , 捣丝捣练做成 。不过这一年 , 他的妻子老且病了 , 按道理做衣裳的妻子 , 她却无力打点劳作 , 在吃药 。
所以李白有“长安一片月 , 万户捣衣声”的美句 。
这个捣衣 , 不是棒槌洗衣服 , 是准备捣丝 , 做秋冬的衣裳 , 而且是一个时代的生活状况 , 就像东北冬天储存大白菜一样普遍 。
推荐阅读
- 唐朝经济繁荣、贸易商品繁多,为何酒器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
- 骆宾王的名字为何如此特殊?和易经有什么关系?唐朝没有避讳吗
- 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间,除了诗词歌赋就没有别的作为了吗?
- 唐朝诗人陈子昂,他是如何在当时一举成名的?
- 中国唐朝的斑斓山色水月之美
- 如果穿越到唐朝,你可能受不了唐朝女人的妆容
- 唐朝戏精王爷,为避祸装傻30多年骗过4位皇帝,即位后成千古名君!
- 从唐朝法律的制定,浅析唐朝时期法律的儒家化
- 浪漫煽情的唐朝离婚协议书
-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描写征兵的一幕,反映了唐朝社会的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