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是否因为小时候有成绩好带来的优越感,所以一直保持这种努力学习的干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学霸从小到大每一小步的领先都会让他们收获更多的赞扬和肯定,不知不觉间,「小的正向反馈」带来了「大的正向反馈」,他们的学习也进入了正向循环。
《认知升级》的作者刘传小时候有段神奇的学琴经历:他从零开始学电子琴到考上十级只用了两年时间,而同龄人取得这一成绩通常要4~5年。更神奇的是,直到考上十级,他都没有学习一点乐理知识,而他的老师也从来不让他学理论。那么他的老师究竟是怎么教的呢?
老师先示范左手,再示范右手,再合起来弹一遍,让我大概知道这一首曲子出来是什么样子。接下来一周我就要努力练成这样子,周末的时候验收。不通过,继续练,通过,再到下一首曲子。如此循环两年,最后练成的曲子直接达到十级。在学习过程当中,完全不接触音乐理论。
至今刘传依然非常感谢他的音乐启蒙老师。虽然不知道乐理,但这并不影响他完整流畅地演奏给别人听,并由此收获即时的夸奖和赞扬。这种反馈会像海浪一样一遍遍冲击着信心这块沙滩,让他始终沉浸在弹琴的乐趣里。
反观现在,多少孩子因为要学习系统枯燥的理论而长期处于乏味的基础练习中——乐理、指法、音律、节拍……家长们要求孩子一遍一遍地练习,多半不是为了马上给他人表演,而是为了完成考级。由于长时间收不到外界的正向反馈,孩子们逐渐将学习视作内心抗拒但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家长们投入了大量金钱,孩子们投入了大量时间,最终却不得不走上「从入门到放弃」之路。
对比二者不难发现: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回到刘传学琴的经历。其实刘传有此成就一点也不神奇,因为我们每个人从小就是这样学会说话和走路的。没有人从学拼音规则、字母发音开始学习说话,也没有人从学力学原理、肌肉控制开始学习走路,我们只是不断地模仿和练习,直接去说、去走,从环境中持续获得反馈,体会乐趣,修正不足。最终,在不知道原理的情况下,我们就会说了,也会走了,而且做得还相当不错。
上天给了我们生命的同时,也赋予我们一个强大的学习方法,只是我们不知不觉地忘了它。自从有了文明和理性,人类的学习就逐渐转向了以原理、基础为导向的系统学习,这种方式看似高效,但往往过于注重输入和练习,忽视了输出和反馈,使学习过程变得痛苦、无趣。天下苦学久矣,是时候回归学习的本源了。
无反馈,不学习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缺少输出和反馈意识,虽然他们极其理性,甚至能以超越常人的毅力不断激励自己努力,但最终收获的仍然是痛苦和失败。
比如一名大二学生「无悔」曾告诉我,他每天从早学到晚,学6天休1天,如此付出,收获的却是无力和疲累;而另一位读者「傅琴」女士也说,为了应对生活危机,她不停地学习瑜伽、写作、肚皮舞、英语口语、绘画、茶道等各种技能,但内心始终得不到满足,感受不到自我价值。
所有处于类似困境中的学习者,无论是在校的还是在职的,无不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地输入,不停地学,就一定能学有所成,然而现实总是令他们失望。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尽快产出点什么,以换取反馈,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激励自己。也许是因为在人造的学习体制内待久了,有些人很难相信「跳过原理,直接实操」的方式是有效的,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不过是奇技淫巧,强大的毅力和认知才是学习的正道。
对于这种观点,脑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他们看来,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因为人类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没有思维、短视愚笨,时常沉溺于游戏、手机、美食、懒觉……但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却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
我们的理智脑虽然聪明、有远见,但它身单力薄,真的不适合亲自上阵,真正需要它做的,是运用聪明才智去制定策略,让本能脑和情绪脑不断接受强烈的正向反馈,愉悦地朝着目标一路狂奔(见图5-10)。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更多是对endingupbeingnobody的恐惧。成绩好带来的优越感是一时的。一旦接受自己变得平庸,就可能一辈子都平庸。
■谢邀:我算是从小被叫学霸了,不过放在这地方也就是一般的水平。我不能否认“保持优越感”是我小时候学习的动力之一。但是,这种动因是很难长期保持的,而且长期来看是非常危险的。
第一、“保持优越感”本质上是把对“自己的评价交给别人,让别人决定你”。换句话说,你也等于给了他人随意伤害你的机会,他们只要几句话就容易让你着急上火。本质上,把自己置于如此的评价体系的危险在于让你自己的人格变成“依赖性人格”。说明这个人还没长大,是个孩子。也就是,你会更多地让别人来指导和控制你的生活,什么是该做的,当然是做他人眼中“最靓丽”的那个。你也会为了得到他人的夸赞容易变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粉丝今天可以捧你,明天就能伤害你,你会让自己因为别人的三两句话就就暴跳如雷。那种时刻要保持优越感的人永远是最玻璃心的人。作为过来人,我得告诉你那是一种什么感觉,那是一种“永远憋着一股气,腹中郁结难受”的感觉。所以,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那种东西还是早点改正比较好。核心思路是构建一个自重自爱的评价体系,让自己的“准则”来评价自己,而不是让别人的嘴巴评价自己。我大学就慢慢改过来了,现在感觉非常舒服。
第二、“沉浸在优越感中是慢性自杀”。活在优越感中的人会倾向于生活在“舒适圈”内,就是那些他们本来就擅长的领域。因为一旦学一些不太擅长的新东西,他们就无法优越了。他们通常的做法是贬低自己做不到的东西:这是老子不愿意做的东西,老子不稀罕做。后果就是这类人会越发的短处越短长处越长。在学生时代这只是偏科,到了工作有可能有可能变成一个致命的短板。这些都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这个人变得非常恐惧失败,失去了冒险精神。这两个才是最大的伤害。不能stayhungrystayfoolish意味着天赋和环境就能决定你了。因为这类人本质上是不会努力的,甚至自我受限的。当然了,我承认历史的进程是很关键的,但是个人的努力也很重要。还有,学霸不傻,这类人在找自己不改变不努力的借口方法是专家,专家中的专家。我高中就找了一万个理由不好好学英语,后面痛定思痛才改正的。所以,我也懒得劝,人生是你的,爱怎么过也是你的事。
第三、“保持优越感是不可持续的“。你能保持优越感多久?在一个小县城的生活的时候是不能保持名列前茅的。到了本省乃至全国的大学呢?到了精英荟萃的国外名牌大学呢?总有一天你会碰到优越感破灭的一刻。你有多在乎优越感,那破灭的一刻就多痛。甚至会痛到你怀疑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这个挫折来临的时候,那些从小活在优越感的人往往手足无措。因为我在上面说过了,那些从小努力保持优越感的学霸往往无法处理“不擅长的东西”,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容易变得丧失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很多名校大学生自杀或者伤害别人的例子本质上就是因为此类问题。
总结起来,很多学霸一开始的确是靠优越感支撑的,但是很多人会慢慢转型,这是成人的必经之路,失败者会永远困住自己。成功转型的学霸会使用其他motivation来自我支撑,我这里就简单列举几个:第一,成就自己的个人理想是一个非常显然的理由,在这个社会中有一个好学历是非常重要的资本。第二,很多学者型的学霸,例如我,最根本的原因是好奇心。比如,我曾经揪住一个著名数学的专著里面的结论,我发现它的论证过程“有问题”。这个结论很多大数学家都在自己的论文上用过,应该是对的。后面我花了一个星期才明白他在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一个“非常罕见”的结论。这个结论不见于任何教科书,只是写在另一个大部头专著的“习题”中。搞明白这个不会让我有什么优越感,更多的是让我扩张自己的认识,满足我的好奇心而已。
■我的观点是学霸是因为有了好的学习习惯,才成为学霸的~~我从小学习习惯一直很好,上课认真听讲(这个叫做专注),回家先做作业再玩(这个叫做自控),但是,我小学成绩很一般,普通小学、普通班的中游水平,只有在六年级最后一学期拿过三好学生(感觉是老师同情我的),也没做过任何班干部。但是,小学升初中的考试(那个年代还是要有小升初的考试,暴露年龄了……),我运气很好,神一般地考了全校十几名,去了市里最好的初中。初中,我依旧遵循着“上课认真听讲”以及“回家先做作业再玩”两条我妈天天嘱咐我的话,我也不比小学的时候在学习上的时间来得多,只见我周围的同学们成绩越来越差(从我的角度看就是这个样子,因为大家语文数学不再能和小学一样考满分了,而我依旧和小学的时候差不多,九十分出头这样),然后第一年过去,我变成了班里前十,到初三的时候我已经在年级前五十(一共14个班),当然也就顺利考到本校继续读高中,然后我的名次就慢慢上升,到高三的时候的,已经稳定年级前五了。之后虽然高考比较失误,但是top10的大学还是没问题的,之后在大学里成绩也不错,后来去了美国top10的大学读博士。好的学习习惯真的很重要,即使在一段时间内和别人拉不开差距,但是会充满后劲,总有一天就可以显示出优势来的。我很感谢我妈妈从小跟我耳提面命这两句朴实但充满智慧的话。
■作为偏科的典型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理解的比较深刻。上大学以前数学比起其他科目的学习质量高了一个档次,基本上开学的前两个星期(吧大概记忆比较模糊了)一页一页的按顺序翻课本,例题不看书里的解自己来算,定理不看解释自己尝试推导。后面就只需要做老师的作业,基本班里前两名没有问题。
想想跟写代码的时候一上来就造轮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别人的东西是起不到学习的效果的,一定要自己来。有些人觉得用Linux写代码比较爽,因为Windows上没有他想要的那种感觉。你看说这种话的人都很多,因为这些都是正常人。要是有点追求的,就会想办法在所有平台上复制你的这种感觉,而不是自暴自弃。以前放眼望去就没有人数学比我厉害了,那我对待这个学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当然就不理啊,都已经这么多分了还学习个屁呀,应该学习的是那些考得不好的——当然我实际上也没有这么做。因为学习不好的科目我很讨厌(譬如语文和历史),所以我也不想学,时间就都花在编程上面了。
因此,学的好的科目我就凑合着学,学不好的我也不管了写代码去。成绩好当然是有优越感的,但是如果你因为成绩好久拼命学那一门好的,那你明显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成绩(逃,不是一个成绩好的人会去做的事情。
上了大学,我对数学的兴趣已经完全被编程掩盖掉了,所以也跟那些语文历史一样,我只按需学习数学,没用上的我就不管了。总的来说,我觉得微积分和抽象代数(以及后续学科)对编程本身是很有帮助的,其他的只在具体的领域上解决问题有帮助,对你写出一手漂亮的代码没有帮助。
不过跟这个星球上牛逼的人相比,我中学的数学自然还是不太行的。这也体现出教育不好的地方在应试教育上的缺点,就是比你厉害的人你看不见,造成你的压力不够大,学习成绩提高了也没有反馈,自然就不会去理他了,然后去做一些无关的事情,譬如说编程。可见优越感本身是没有用的。比你牛逼的人的存在才是你变的更牛逼的直接动力。
这当然也不是我的特例,因为在临近大学毕业的时候,有那么一些同学跟我说,他们努力学习编程,就是因为班里有我,觉得牛逼的人也是个人,不是遥不可及的,激励了他们变得更好。可见这是很有道理的。
那编程到底给了我什么正向反馈呢?总的来说在这十六七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也遇到了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过这显然构成不了负反馈。因为我一写代码整个人就会变得开心起来了。估计这就是正反馈吧。
当然跟S1论坛上那个做ACM题就会射精的人不能相提并论,没他那么开心。
■在看到过一句话:牛人之所以牛,是因为路径依赖,怂人之所以怂,是因为习得性无助。
■教育和生病一样~道不轻传,医不叩门。一旦出问题,需要巨大代价扭转和弥补。但没有问题的时候,似乎不需要注意。比如被破坏的自信,如何重建。就好像,一个被教师和家长以及同学论断不是学霸的人,逆袭成为一个学霸。你以为是学习版的灰姑娘版本麽?很多学霸是自信系统没被破坏。这太重要了。————青年教育工作者郭大路就像我自以为是的看待教育类问答几乎都是傻逼言论一样。真正的问题解决需要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能量去做才能消除。教育的长效性,是那么的难以评估。竟然被一些20岁的年轻人简单归因。还有附和者甚众,除了默默答题,以泄心头之恨,也没什么更粗暴的办法了。我见了一些学霸,一些学渣,一些家长,少量家族。人是在权威的认同下逐步自我实现的。这种权威小时候是教师和家长。当权威给于断言式的评论后,“聪明”“反应慢”“空间感差”……什么样心智的青少年,在遭遇独自不能解决的困难时,能想到办法去妥善的解决,并且对自己的能力给于客观的评价?——这本身就是逻辑不通的。所以,其实青少年的学习困境或者人生困境,他们依靠自己和伙伴的能力,能妥善处理的可能性极小。而这种被问题淹没的无力感和内在信心的破坏,才是人生中的隐形路障。每个人自身的内部评估体系,不仅仅是分数。还有的最重要的就是身边的参照系。环境铸造人,当然不是一句空话。这个环境不仅仅是他所处的大环境,还有他身边的人际小圈子,试想一直都被你在内心评估的楼下王二小竟然考取剑桥了。对他的多年的,思想,性格,行为,甚至是撒尿的习惯的熟悉以及与自身的对照。无论自己是不是个学霸,都有可能在以后的自我判断或行为举止上有巨大改变。————青年教育工作者郭大路“学霸”这个表象词汇,只是让人们看到了分数上的优越。其冰山基础更有可能是有远见的(当然不排除极端控制欲)父母,帮他抄写错题的父母,殴打他的父母,或者做他朋友的父母。。。一个优秀的青少年,除了他先天的性格底色。他的行为习惯思想教养,哪一个能脱离家庭和父母给与的影响呢?某种意义上的,所谓的学渣与学霸,其实是成年父母之间的较量。孩子,仅仅是外化表现而已。————青年教育工作者郭大路青少年的可怜之处也正是如此,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自己的命运的主人,我信奉那句老话,未成年的时候,命运在父母手中。成年以后呢,父母给于他们的性格思想习惯,需要多么强大的力量去自省和优化,才能重建自信和自我?我这样说,是因为我见了太多投射,见了太多家庭,见了太多悲剧。而那些悲剧,无非是不能完善自己生命的父母,将这种命运,强加在孩子身上。完。
推荐阅读
- 千年商都广州市是否沦落为第五城
- 是否长得漂亮的女生到哪都受欢迎,事事顺遂
- 天堂没有高科技,人间是否已经比天堂先进了
- 温柔是否一种很容易被取代的特质有没有啥特质不容易被取代
- 夫妻二人因为小事挣得面红耳赤各执一词,最后向已经年满二岁的孩子提出援助,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咋做
- 怎样看待因为贴票错误被拒绝报销、连续退回多次,被同事质疑财务流程应该服务于员工,而不是负责“找茬”
- 喜欢的人是学霸是一种咋样的体验
- 家庭保险是否包括因雨水渗漏而导致的窗户腐烂
- 怎样看待「清华现超级学霸」 课程 15 门 100 分 4 门 99 分,有人唱衰有人赞叹的现象
- 在北京资产过亿是否较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