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分享下读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的感受

刚看了《世界的凛冬》,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这本书时间跨度从一战后到二战结束。这是一段广为人知的历史,这是一段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痛的历史。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切身体会到当时人们的感受。那时德国大多数民众对于纳粹的狂热崇拜,英国首相的绥靖政策想要免于纳粹的铁蹄践踏,斯大林和希特勒签的和平合约,将希望放在纳粹可以满足于吞并一个小小的波兰。这些事情都会出现在历史书上,但是历史书上的文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几句叙述性的话语并不会让学生们产生什么共鸣,我们只会知道当时历史上发生过这些事。那时,在我的脑海里,这些历史都是黑白的,仿佛不是发生在自己生活的是这个世界,就像是电影一样,都是虚构的,这些事情不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不会感同身受,没有直观的认识。我们不会从历史书上读出我们现实中的情感,感动,高兴,生气亦或是愤怒。 这本书对于那时的历史描写没有什么形容性的话语,像一部纪录片将当时发生的事情呈现到你的眼前。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你的眼前,你就是这段历史的旁观者。读这本书时,我经常会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而感到很愤怒,必须要把书放到一边,平复一下心情再接着读。书中的几个情节,让我对于那时纳粹的暴行,苏联红军的暴行,那时普通群众的内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德国人沃尔特家的仆人艾达的孩子是一个智力低下的小孩,他们将他放到一个医院中,但是有一天,医院告知他们孩子要被送到一个新的医院去接受新的治疗方法,并且可能得到治愈。但是孩子蹊跷的死亡引起卡拉和朋友有弗兰克的怀疑,在纳粹的高压管制之下,她们展开调查。医院护士告诉她们,孩子们并没有得到治疗,那个新医院只是纳粹屠杀没有自理能力,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的地方。为了让广大的群众知道这件事,他们招待了年轻的神父彼得,在礼拜上彼得将这件事告诉了教众。最终在德国人民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希特勒也第一次感受到了群众的力量。可是彼得神父却在“盖世太保”的折磨之下憾然离世,最终也没有将卡拉和弗兰克供出来。卡拉和弗兰克只是两个没成年的小姑娘却有着不屈的性格,敢于挑战纳粹的权威。纳粹统治期间,作为护士的卡拉利用职务之便,偷窃药品来补贴犹太医生的医院。在之后苏联红军攻入柏林时,斯大林政府的宣传和放纵导致红军士兵在柏林城中奸杀抢掠,为了保护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卡拉勇敢的主动去面对疯狗一样的红军士兵,最终还不幸怀上了一个士兵的孩子,天生的母性又让她把这个孩子生了下来。卡拉是一个多么善良勇敢的女性,她只是这本书中众多活生生的人物中的一个,书中还有许多有血有肉人物,卡拉哥哥埃里克对于纳粹态度的转变,黛西对生活追求的改变等等等。 在众多的小人物推动着历史车轮的进步,这历史车轮碾压的是众多有志青年的尸体,碾压的是人们破碎的家庭,碾压的是人们之间的亲情、爱情。在历史面前,一个人的故事显得是那样的单薄,多么的微不足道。想要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内心都不可能,更不用说那段历史下千千万万民众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那几十年的经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足以写出好多本书,不像是和平年代,那时人们的生活跌宕起伏,充满了故事,可是又会有多少人知道那些事情呢。可是对于个体而言,有的人的生命都奉献给了伟大的理想,成为了创造历史的一个小小部分,生命都没有了,他做的事对于自己还有什么意义呢。那些活下来的人都是幸运的,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之后,人们依然顽强地活下去。 考研时的数学老师张伟在朋友圈问过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从我稍微有自己的世界观开始我就思考过,当时我给他的答案是“我认为,人活着和众多的动物一样都是为了能繁衍下去。”,我认为这在生物学上是合理的,如果人们繁衍不下去,你研究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意义。就像一个用烂了的例子,活着是1,其他的什么意义是后面的0。就像世纪三部曲,第一部《巨人的陨落》里面写的,当战争降临到人们头上的时候,人们食物短缺,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能有一块面包吃,去街上揽客,你能用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她吗?人要活得有尊严?要活的硬气?我想她脑海里出现的只会是如何才能活下去,让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都活下去。也许这样的观点和你了解到的朱自清,刘胡兰等等历史人物是不一样的,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告诉我们是群众创造历史,广大的群众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对于纳粹的暴行,最广为人知的肯定是纳粹对犹太人灭绝种族式的屠杀,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关于这一段历史。这本书中对纳粹屠杀犹太人这个暴行并未着墨太多。只是通过埃尔克,卡拉的哥哥这个人物,让我切身体会到了那时人们对于纳粹的狂热,人们坚信希特勒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有时我会想,如果希特勒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纳粹统治下的德国会不会成为现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毕竟集权统治比民主高效,可偏偏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狂人。 作者将二战时发生的故事写成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是谁又知道也这样的故事或者类似的故事没有发生过呢。好在灾难早已过去,现在看来自己受到过的这点挫折算得了什么,对比那时动不动就没命的生活,现在的和平盛世是多么的令人感叹。感谢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纵使缺少激情,却也性命无忧。
■网友的回复
坏人坏得无厘头,如此纯粹的坏,好人则无厘头的好,我开始还认为作者的这套西方主旋律对于学习过唯物史观的中国人应该没什么说服力,但居然有人说这玩意堪比战争与和平?工人阶级在被沙皇统治时都是大好人,一到苏维埃成立就成了大坏蛋,而大英的工人们则永远善良,永远满怀正义感,作者想黑苏俄的制度,但感觉就是在说俄罗斯人天生带有劣根性。所谓世纪三部曲其实是大英帝国20世纪辉煌事迹,国内的出版商用这个广告不害臊么。巨人其实就是讲自由主义战胜了封建大地主,凛冬讲的是自由主义战胜了法西斯,边缘讲的是自由主义战胜了苏维埃。菲兹在巨人里是反派,因为他是大地主是工人的对立面,当到了凛冬里工党和大地主们妥协了,菲兹也摇身一变洗白了。老爹说保守党是坏蛋,但不能被苏维埃蒙骗他们也是坏蛋,因为他们搞秘密警察!我的天,所以苏维埃制度的错误在于他们搞秘密警察么?同理法西斯的错误也只是他们的暴政?第一次发现自己的政治课学了还是很有用的。而全书最搞笑的是,作者把奥观海上台作为全书的结尾。天啊笑死我了,这是什么?大英的精神传人?最伟大的政治正确?还是福山历史的终结?书里几位主人公还相拥而泣,不知道特朗普上台时他们会作何感想。
■网友的回复
帝王息争,乃时光之风采,
将谎言揭穿,让真相大白,
将岁月印记,给往事封印,
将黑夜守望,唤黎明醒来,
将恶人惩治,直至其悔改,
将傲然大厦以光阴蚀毁,
尘封它们那金色的光辉。
——莎士比亚《鲁克瑞斯受辱记》
历时四个月,从过年前到现在,方才卒读。
首先要承认的是,福莱特的这套书是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所在的。恢弘大气排山倒海的历史潮流,一寸寸地从身边碾过,仿佛可以清晰地望到逝去的百年里,那些熟悉的脸庞。菲茨,茉黛,格雷戈里,列夫,瓦利,像是一场漫长的旧电影,我们身陷其中却享受着沉浸的感觉。曾随着这些朋友们奔走呼号,肆意张扬,也有过恐惧害怕,担心那条私通东西德的隧道里,下一个转角会不会有斯塔西的枪口。潜伏在橡树岭的任务,究竟有多大可能失败。
从十月革命伊始,工人的赤色旗帜在克里姆林宫恣意地飘扬。红场之外,共产的怒吼响彻了欧洲大陆,人类大同的理想国从那一刻开始了伟大的试验。
水晶之夜,小胡子的梦想开始燃烧,从议会的暴力事件,到烧毁国会大厦,恶魔的种子开始发芽。
赫鲁晓夫,马丁路德金,约翰肯尼迪,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等,上世纪的巨人们裹挟着时代,也被时代驱赶着,匆匆而过,像璀璨的流星雨。
但是,这套著作存在的问题同样是不可忽略的。
从人物的刻画,意识形态的理解,时代先进意义的认知等等诸多地方,都可以清晰地察觉它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读第一部-《巨人的陨落》时,一时惊为天人,而后面的两部更是一部不如一部。
首先要认识到,作者肯福莱特对于共产主义,对于苏联的发展,认知是十分偏颇狭隘的。他囿于固有的认知,仿佛这个上世纪这个曾拥有最大版图,最强的军事实力的红色国家,只有诞生的那一刻,是正义的,是符合现有的西方社会认知的。正因为如此,书中给人以十月革命那一年里,工人阶级的路线无比的政治正确,而到了书中格雷戈里的第二代,苏联就突然转换成了邪恶的共产帝国,压迫人民,轻视生产与经济建设,甚至在反攻柏林,这场上世纪人类最伟大,最惨烈的正义战争,都带着愚蠢浅薄的气息。这从事实上讲,是大错特错的,足以证明作者下的功夫实在是欠缺,如果完全如他所言,苏联在1939年就可以宣布莫斯科不设防,成立“友爱的”的维希政府了。
其次,私以为作者对于英国的女性选举权运动和美国黑人运动给予了太多的重视,无疑是非常的“白左”了(笑)。事实上,两者于人类的政治运动史确乎是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作者的着墨之多,感慨之热烈,以至于全书的结尾以奥巴马上台为结,仿佛从此就实现了大同社会,黑人的政治运动取得了完全的,彻底的,摧枯拉朽的胜利。不客气地说,显得目光短浅,自我陶醉。其实,看到柏林墙的倒塌,我也是十分激动的,一部分在于这件事本身对于东西德人民的益处之大不可估计,一部分在于关注后续的进展,如我们熟知的东欧剧变,以及作者笔下显得优柔寡断的戈尔巴乔夫,他的动作是怎样的。还有苏联解体,和那波澜壮阔,步步惊心的千禧年前夜。以上作者都没有描绘,我激动期待着的,可不是最终章里奥巴马的上台,与乔治落得过早的眼泪。
其他的,关于人物的模板化,故事线交错的生硬等等,我却以为是可以接受的。这些做的完美,那书名便应该是——《权力的游戏之20世纪》。太过苛求无益。
总之,此书虽不符我初读时的评价——世纪巨著,但也是值得一看的鸿篇大作了。它之于战争与和平,仿佛纳尼亚传奇之于魔戒。
麻雀虽小,亦可卒读。
■网友的回复
好看,但是恶心。
【谁来分享下读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的感受】 以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来说,能达到好看,就已经非常成功了。但之所以说恶心,是因为在作家在里面进行政治发言,且采用“偏见报导”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自由主义者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虚伪嘴脸。另外,对俄罗斯人犹如种族主义一般的歧视和偏见,实在让人无法忍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个人认为该书好看,但是恶心的原因。
看完此书,会给某些读者带来诸如“英国贵族出轨诱奸少女但他们依然英勇卫国”、“俄罗斯贵族欺压平民简直就是未开化的野蛮人”、“二战胜利全靠美国”、“苏联【入侵】德国轮奸德国妇女(似乎美国这边就没人这么干似的)”、“美国大兵强奸越南少女实属无奈”等印象。事实上,作者在末尾致谢里提到,曾采用历史材料加以创作,而他所采用的这些材料,并无虚假。问题在于,他只采用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全书3部,共计9本,只在弘扬一个东西:自由主义。这确实是20世纪政治思潮中非常强劲的一波,但以张自由主义之旗而行罔顾事实之事,实在让人无法苟同。
我还是比较庆幸,中国今天发展得不错,让作者没能在书里拿着中国举例来给他的理论添砖加瓦。毕竟苏联已经解体了嘛,你说他的领袖从一开始那位到最后那位都是猪,也没人有啥异议。一群猪带着一群发情的野兽冲进了柏林,噢,可怜的纳粹德国真让人心疼~
(也许有人会说,受伤害的是平民,不是吗?是的是的,我也反对红军蹂躏德国平民。但我所指的是另一个问题:历史,是怎么被某些人扭曲的?花大概几十行不冷不热写了一下纳粹在苏联的暴行,以及花十几页描写红军进入柏林,写红军轮奸德国妇女,细致到脱衣服躺在床上数着一个、两个、三个……会给感性读者造成什么印象,不清楚?隔壁某个国家就正在干这个事,他们一次次突出自己二战后期被盟军轰炸多么多么可怜,现在俨然已经有点以“受害者”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了,是因为什么呢?)
■网友的回复
我从来都是一个没有什么立场的人。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因为这本书和我一样没有什么立场。
我很喜欢看战争类作品。但这本书是我极少见到的几乎没有正派和反派之分的小说。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立场,他们所在的国家/党派时而是敌人,时而是盟友。那些所谓的战争和革命,所谓的进攻和撤退,根本没有对错之分。
说什么“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分明是“胜利方”=“正义方”嘛。因为官方历史是胜利方写的啊。反正当正规军,可以避免当下被清算;只是假如正规军最后失败了,还是逃不过被新政权清算。
我一点都不在乎作者写的是不是正确的历史,是否站在正确的立场,反正每个立场都有一套自己的所谓“正确的”世界史。比如说德国法西斯不过是被西伯利亚的冷风吹回了老家,但到了苏联人的笔下就成了一场场胜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