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探探|行走“江南腹心”, 探秘“吴根越角”


翻开舆图 , 假如把沪苏浙看成一朵三瓣的花 , 青浦、吴江、嘉善就是用来连缀花瓣的花芯 。 “花芯”正当中的太浦河畔 , 一块白墙黛瓦、翘角飞檐的界碑上 , “吴根越角”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 写出了江南水乡的绵长气韵 , 钩沉起重叠交错的历史记忆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揭牌一周年之后 , 采访人员从这个“长三角的原点”出发 , 行走“江南腹心” , 探寻青嘉吴文旅合作之路 。
吴根越角 , 历史上是一家 “人们总说这里是‘吴根越角’ , 是因为隔开吴江与嘉善的那条分湖(即汾湖) , 相传恰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界湖’ , 如今分湖公园还留下了‘点将台’、‘伍子滩’等遗址地名 。 ”吴江区档案局馆的王林弟拿出《分湖志》 , 对一河两地的历史娓娓道来:春秋时代分湖北属吴 , 南属越 , 所以有分湖之名 。 吴亡入越 , 从此南北并了家 。 后来宋朝陈尧同有《分湖》诗道“如何一湖水 , 半秀半吴江?”“秀是秀州 , 也就是现在的嘉兴 , 当时还没有嘉善呢 。 ” 如今的分湖沿岸 , 吴越“国境线”已不复存在 , 青吴嘉犬牙相制的省际边界 , 也没能切断三地自古相连的文化血脉 。吴江、嘉善 , 与后起之秀青浦 , 历史上实在是一家——从秦汉的会稽郡、唐代的江南东道、五代的吴越国、宋代的两浙路 , 到元代的江浙行省 , 三地都属于统一行政大区 。 六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五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 , 一直延续到三千年前的吴越文化 , 孕育出同根同脉的江南文脉 。
海底探探|行走“江南腹心”, 探秘“吴根越角”
本文插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青嘉吴地区河网水系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 “多水、活动 , 孕育的出产、生活方式 , 也几近一致:火耕水耨 , 食稻与鱼 , 在月色皎洁的三五之夜 , 清唱吴歌几曲 。 ”苏州大学近代文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余嘉说 。地处“吴头越尾”的吴江震泽古镇 , 百年老字号“仁昌顺”以鲜香甜糯、松软可口的定胜糕出名 , 古法工艺制作出的苏式糕点 , 总能唤起吴地人民对酥香饼食的最初记忆 。 老板陆小星是隧道的震泽“老饕” , 吃了几十年江浙菜 , 品出了其中门道:“震泽的菜肴和糕点 , 不如姑苏城里甜 , 反倒更接近浙江口味 。 ” 最近 , 家住芦墟的分湖吟诵非遗传人张舫澜仍和很多年轻人一样 , 忙着去青浦、嘉善“串门” , 造访文朋诗友 。 今年已82岁的他 , 依然清楚地记得年少时 , 去朱家角同学朱爱华家串门的场景:“他父亲知道我要去 , 头天晚上就提着灯去淀山湖里赶蟹 , 用小青蟹招待我;朱爱华来看我 , 我父亲就用分湖特有的大小钳紫须蟹款待他 。 ”张舫澜笑着说 , “朱爱华每次来都特别开心 , 一直说 , 仍是紫须蟹好吃!” 用一口活泛的吴语乡音 , 也能在环淀山湖地区畅行无阻 。 “在广阔的吴语区舆图上 , 专门划出了一块‘太湖片’ , 范围囊括苏锡常、杭嘉湖、上海乃至宁绍平原 , 口音都类似 。 ”王林弟举例说 , 在青嘉吴三地吴歌传承人的必唱歌单里 , 总能找到一首《五姑娘》 , “芦墟山歌 , 嘉善田歌 , 青浦田山歌 , 固然三地叫法不同 , 但故事的男女主角相同 , 情节相似 , 唱的都是江南水乡庶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 串珠成链 , 打捞文化碎片 独特的地舆文化、街市传承 , 孕育了一座座江南古镇 。 660平方公里“先行区内”会萃了黎里、西塘、朱家角、金泽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 , 外围还有同里、南浔等10多个古镇 。采访人员在黎里古镇沿河而行 , 头顶廊棚绵延不断 , 一条条或暗或明的弄堂通往颇有古意的老屋 。 清代袁牧的“吴江三十里 , 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 , 来问桃源津” , 依可捕获几分 。行至中央街是柳亚子故居 。 16岁柳亚子前往上海爱国学社读书 , 33岁时应嘉善西塘南社挚友余十眉邀请前往游览 。 “欲凭文字播风潮”的南社作为近代文人交流平台 , 曾会萃了吴青嘉三地青年才俊 , 社员中吴江籍93名、嘉善籍38名、青浦籍15名 , 是南社的主力军 , 三地社员吟诗作文 , 抨击时弊 , 为革命摇旗呐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