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有多烂?

《平凡的世界》有多烂?
有人说:作家最欣慰的事情 , 并不是在世时的成就有多高?而是在去世几十年 , 甚至几百年后都还有人怀念他 , 谈论他的作品 。这句话放在路遥身上 , 不知是欣慰还是悲叹……他这一生穷困潦倒 , 六年呕心沥血成就不朽巨著《平凡的世界》;可就是这部让他耗尽生命的巨著 , 却因青年编辑周昌义的错误判断 , 导致问世时困难重重 。《平凡的世界》有多烂?被批江郎才尽自路遥于1982年因作品《人生》走红后 , 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论断 , 认为《人生》是路遥无法逾越的高度 , 是他难以跨越的横杆 。而这些评论对心性要强的路遥来讲 , 无疑也是场创作的动力 。在被外界评论困扰的无数个失眠夜晚 , 他警告自己:必须摆脱热闹的“广场式生活” , 进行新的文学创作 , 一定要跨越《人生》这个横杆 。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 , 路遥决定创作部“全景反映中国城乡变迁的史实性小说” , 而这部作品就是以耗尽生命为代价的《平凡的世界》 。为了更好呈现这部巨著 , 他先是以“十年磨一剑”的恒心 , 进行了长达3年的准备工作;而后才开始郑重动笔 , 以夜以继日的方式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对于这部刚出世的作品 , 路遥极为爱惜 , 也极为期待 。为保证首战大捷 , 他专门借住了一所小平房 , 进行专门的抄写和修订工作;还买来了最好的圆珠笔 , 来保证手稿笔墨的流畅 。每次都是中午吃完饭就开始伏案抄写 , 直到黎明到来才拖着疲惫身躯回家休息;体力的明显透支 , 让不到40岁的他上楼梯都需要歇好多次 。经历三个月的高强度工作 , 这部倾注满腔心血的长篇小说 , 终于迎来第一部的定稿 。1986年 , 《当代》杂志的青年编辑周昌义来到山西组稿 , 在陕西省作协那里了解到路遥刚创作的《平凡的世界》 。作协副主席告诉周昌义:“路遥的新作是写底层社会的 , 很多人不一定理解 , 但是他相信你能够看懂 。 如果《当代》杂志要用 , 他希望全文一期发表 , 并且使用头条位置和大号字体 。 ”其实路遥的这部作品 , 完全可以直接投给《当代》领导 , 毕竟 , 多年从事写作的他 , 与《当代》杂志领导们的关系也颇为深厚 。早在1980年 , 他的成名作《惊心动魄的一幕》就是在《当代》杂志发表的 , 并且获得了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而时隔两年后 , 他发表于此的《在困难的日子里》 , 更是引发了强烈反响 。但此时路遥没有直接投稿给资深编辑 , 而是托作协副主席联系周昌义 , 也是因为路遥对《平凡的世界》命运隐隐不安 。因为《平凡的世界》写的是底层人物 , 是基于基层人民应对苦难的精神创作的 , 他需要保证作品的阅读者感同身受 , 才能确保作品的顺利问世 。而周昌义本就出身于煤矿家庭 , 很是符合作品人物的出生环境 , 所以路遥相信这位年轻的编辑 , 能够了解《平凡的世界》真正含义 。所以 , 他交稿时也是自信满满 , 认为编辑会赏识自己的这部作品;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 , 就是这份决定 , 导致《平凡的世界》整三部发表都命途坎坷 。因为周昌义早就听闻路遥的大名 , 并且拜读过路遥的《人生》 , 所以对这位作家心生敬仰;所以拿到路遥手稿后 , 就赶紧回到了招待所趴在床上兴致勃勃的拜读 , 却不曾想:读着读着却觉得索然无味 。他回忆当年的阅读感受:“第一部30多万字 , 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不奇怪 , 我感觉就是慢 , 就是啰嗦 , 那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 , 一点意外也没有 , 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 , 很难看下去;再经典的明珠 , 我读不下去 , 就坚决不读 , 就如吃东西 , 你觉得鲍鱼名贵 , 我吃着难吃 , 就坚决不吃 , 后来陈忠实的《白鹿原》我也读不下去 。 ”周昌义的阅读感受 , 决定了《平凡的世界》的命运 。为了顾及路遥面子 , 他只好说:《当代》积稿太多 , 很难满足路遥的三点要求 。就这样 , 这部作品还未得到资深编辑的审核 , 就被草草枪毙了 。而身为毛头小伙的周昌义 , 也忙着回家迎接孩子的诞生 , 撇下初稿就走了;《当代》杂志社得知此事 , 也只能就此作罢 。周昌义的退稿 , 对路遥来说就如冷水兜头而来;可就在他没缓冲过来的时候 , 又有作家出版社的编辑找到路遥 , 看了三分之一也直接宣布退稿 , 理由是:这本书不适应时代潮流 , 属于老一套的“恋土派” 。当得知著名作品路遥的新作遭遇权威杂志《当代》退稿后 , 其他杂志也不敢尝试接稿了;在文学界连连否定中 , 还有著名的专家学者发布批判文章:能写出《人生》的作家 , 怎么会江郎才尽到创作出这么低劣的小说?直到1986年 , 分配到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青年编辑李金玉 , 得知路遥刚写完长篇 , 前去拜访;读完作品的她 , 被作品的恢弘气魄和深刻内涵深深震撼了 , 于是立刻带着这部30多万字的书稿回到出版社 。可这份行为却被领导痛批:浪费时间 , 捡了芝麻 。李金玉坚持自己对书稿价值的判断 , 不管与领导周旋:“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 那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美好的道德感情深深感动了我 。 ”也是因此 , 才为《平凡的世界》争取到出版的机会;但出版社由于谨慎 , 只出版了3000册 , 而后反响也是平平 。由于第一部不被主流承认 , 导致第二部和第三部更加问世艰难;甚至第二部没有出版机会 , 第三部也只是在最边缘的文学杂志上刊发 。六年呕心沥血 , 却换来这样的局面 , 路遥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委屈 , 可想而知!六年呕心沥血 , 作品为何不受待见?那么 ,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何就如此不受待见呢?甚至在当时被批得一无是处 。这其实和当时的文学风向有关!事实上 , 在路遥构思与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一步时 , 国内文坛风向已经大变;受西方外来文化潮流的影响 , 兴起了现代文学主义风潮;作家们的创作风格也开始向现代主义、意识流等方面突破 , 甚至到了非理性状态 , 比如:不写人类的原始情欲就不是小说 , 故事形式没有花样就不是好小说 。而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 , 完全是从底层劳苦大众出发 , 是基于传统的创作方式 , 可以说 , 与当时的文学风向是背逆的 。再加上初稿被《当代》毙掉 , 另外两部更是让人无法预测会怎么 , 所以不敢贸然出版 。当得知作品第一部不被待见后 , 路遥是有机会改变后两部风格的;但他对老编辑董墨说:“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 , 我不能拿这种规模的作品去做某种新潮文学的实验 , 那是不负责任的冒险;再说我这部作品不是给一些专家看的 , 而是写给广大的普通读者看的 , 我希望他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审视 。 ”路遥的话是悲壮的 , 但精神却是坚定的;这是他对作品的期待 , 更是对文学走向的期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