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中国历史第一错——项羽并非死于乌江
文章图片
两千年前传说:霸王自刎乌江 。 然有学者计正山认为:项羽其实战死定远(东城) , 而并非自刎(和县)乌江 。
计正山认为"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 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为民间传说 , 理由有五 。
其一 , 从项羽垓下突围南逃的行踪看:至阴陵后便遭遇汉军围追 。 "至东城 , 乃有二十八骑" , 且汉兵五千骑围之数重 。 当时项王已经"自度不得脱" 。 那么 , 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遥的乌江呢?东城至乌江须经过东城、建阳、全椒、浚遒、历阳(今定远、滁县、全椒、肥东、和县)绵延二百里皇甫山脉横亘其间 , 池河、淝河、襄河、滁河纵横阻隔 , 正可谓山峦重重、湖沼片片 。
文章图片
再说项羽垓下兵败 , 其势也是急转直下的 , 中间又因取道阴陵、迷途受殆才为汉军追及 , 而远在三百里之外的乌江亭长 , 纵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 , 预先舣船以待?
其二 , 从《史记·项羽本纪》通篇结构来看 , 叙事谨严而缜密 , 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 , 由于司马迁曾亲自游历名山大川 , 所以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 , 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的亲切感 。 且看项王垓下兵败后的行踪:"壁垓下 , 兵少食尽(夜歌慷慨)---溃围 , 南出驰走 , 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渡淮 , 属者百余人耳(平明)---至阴陵 , 迷失道(晨雾)---陷大泽汉军追及之---至东城 , 乃有二十八骑" 。 时、地迁移 , 线索清晰而分明 。
文章图片
那么 , 东城之后呢?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 , 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就是说 , 东城这边 , 项王刚刚想渡乌江 , 乌江那边"亭长已经舣船以待"了 , 细心的读者自然会看出玄妙:刚刚还在东城纵马厮杀 , 转眼已站立乌江边喟然叹息了 。 难道那浩荡的池河、滁河、那重重山峦沼泽竟任项王一跃而过?
其实 , 是司马迁巧借一个"欲"字 , 将发生在东城的血战情节 , 与流传于乌江的民间传说缝缀弥合了 。 不熟悉这一带地形的人当然不会生疑 , 他们意念恍惚中误以为(东城)去乌江已经不远 , 可能就在前边 。 然而 , 对这块地形有所了解的人就不免生出种种疑窦 , 这就是江淮一带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
文章图片
其三 , 作者写项王之所以有船不渡 , 只因无颜见江东父老 。 因为"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 今无一人还" , 项王为此心中有愧 , 忽然悲从中来 , 不愿过江了 。 这显然不足为信 。 首先 , 八千子弟无一人还 , 也未必全部为项王而战死 , 归顺汉王者亦大有人在 。 再说项王东城末路时 , 身边仍有二十八骑 , 这些人自垓下南逃时心中就有目标---为渡江而来 , 又临危而不离去 , 其中也应该有归心似箭的江东子弟 。
还有《史记·灌婴》《汉书·灌婴》都真实记载灌婴"下东城、历阳 , 虏楚将吏万二千人" 。 这其中肯定有不少人已经赶到了江边 , 甚至正在准备渡江 , 说"无一人还"也是有些夸张的 , 而夸张正是民间传说的特点 。
文章图片
【项羽|中国历史第一错——项羽并非死于乌江】其四 , 定远有个民间传说妇孺皆知 , 说当年霸王将虞姬娘娘头颅拴在马鞍上一路滴血 , 直至嗟虞墩《定远县志》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 。 我以为项羽在危难中仍然舍不下爱妃竟一路携来首级 , 当有"不死不弃"的心迹或誓言 , 正如《诗经》所吟:"毂则同室、死则同穴" 。
推荐阅读
- 项羽|项羽为何宁死也不愿过江?因想通了一件事
- 项羽|单挑的话,历史上谁能打败项羽?唐末时期第一猛将可能算一个!
- 军团|中国历史出现过得几大军团排行,皆为虎狼之师,第一当之无愧!
- 光绪|中国历史上最狠毒的太后,一个害死亲儿子,一个死后都不放过皇帝
- 项羽|刘邦临终前,才得知当年在乌江边,项羽为何最终放弃逃生!答案太意外!
- 吕布|此人是汉末第一猛将, 斩华雄, 败吕布, 让董卓闻风丧胆, 不是关羽
- 韩信|历史上白起,韩信,项羽三大战神打仗谁更厉害?
- 韩信|历史上五大战将:人屠白起,兵仙韩信,而他与项羽齐名却少有人知
- 项羽|刘邦真是到临终前才明白了,当年乌江岸边,项羽为何选择自刎吗?
- 项羽|楚汉传奇13:项羽一人勇闯郡守府,杀的官兵丢盔卸甲斗志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