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穿寻千年的江南气韵|电讯特稿·问道苏州( 三 )
“过去的商人忙碌了一天 , 约个朋友到山塘街上的同乡会馆里 , 叫上两碗荣阳楼的焖肉面 , 听上一折婉转的水磨昆曲 , 厌气也就散尽了 。 假使有什么好的商机 , 就去山塘河上包一艘花船 , 赏景、品飨、会谈 , 搞不好一单生意就搞定了 。 ”文旅从业者徐程刚介绍 , 现在游人不仅可以体验游船 , 画中描绘的不少场景还是“活的” , 都可以亲身体验 。
出画入画 , 《姑苏繁华图》描摹的苏式生活 , 至今仍拥有着跨时空、甚至跨次元的魅力 , 吸引了无数人来苏州寻找理想生活的现实模样 。
有人推荐《浮生六记》 。 苏州人沈复笔下的故事 , 记述了他与妻子陈芸虽然贫苦艰辛却不失美好浪漫的生活 。 2018年 , 这部剧改编成园林昆曲版 , “布衣暖 , 菜饭饱 , 一室雍雍 , 优游泉石 , 真成烟火神仙 。 ”这种不被物质条件束缚 , 依然怡然自得活出真趣的生活观契合了当下的审美和价值观 , 也因此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
“现在的人们羡慕陈芸 , 是因为即便布衣菜饭 , 人生无奈 , 却仍然过成红尘中第一等的美好生活 。 ”《浮生六记》制作人萧雁说 , 其实苏式生活的真谛不单是物质讲究 , 更是内心的舒缓与放达 。
本文插图
9月26日 , 两位昆曲演员在苏州昆山当代昆剧院昆曲文化中心排练 。 本报采访人员韩瑜庆摄?
有人推崇不时不食 。 “说复杂了 , 好像是在装 , 说简单了 , 又不对味 。 ”苏州公务员李红说 , 她常常建议来者去逛逛苏州的菜市场 , 或者干脆就去面馆里吃上一碗面 。 春天有三虾面 , 夏天有枫镇大肉面 , 秋天有秃黄油拌面 , 冬天有冻鸡面 。 一碗面的背后 , 藏着苏州人对朝夕光阴的珍视 , 对生命的热爱 , 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享受其中的人生态度 。
如果时间宽裕 , 又有闲情 , 苏式生活还有“进阶版”可以体验 。 春天到了 , 是逛园子的好时节 , 泡上一杯碧螺春 , 在艺圃流连整个午后;初夏 , 钻进十全街寻一碗地道的三虾面 , 再到苏州博物馆看展 , 与文人雅客来一场神交;金秋来临 , 觅一处古戏台、温一壶黄酒、品一只肥蟹、听一段昆曲水磨腔、会一会久违的票友……
苏式生活为何至今令人向往?在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世南看来 , 关键在于“鲜活”二字 。 很少有哪座城市像苏州这样 , 模糊了时间、空间与次元 , 超越了一方水土与现实面貌 , 把日子过成了一种审美 。 当人们反复追问什么是“江南”时 , 江南并不在别处 , 就在苏式生活之中 。 虽由人作 , 宛自天开 。
从“吴侬软语”到南腔北调
苏州不断寻找世界上的先进经验 , 马上学、认真学 , 还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学
作为GDP逼近2万亿的最强地级市 , 苏州每天都在高速运转 , 各类数据信息同样也在高速流转 。
苏州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大厅内有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 , 汇集了整座城市的人流、物流、车流 , 24小时动态更新着城市“脉动”:实有人口超过1500万 , 流动人口846万;出租房156万户 , 租住人员456万 , 占全省四分之一;2019年快递数量17.3亿件 , 位列全国第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440万 , 居全国第四……
“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倒挂 , 且每年在递增 , 尤其是昆山 , 外来人口已经是本地人口的1.7倍 。 ”苏州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新市民事务中心副主任钱飞介绍 。
从古至今 , 苏州文化的崛起离不开外来人口 。 城是楚国人伍子胥建的 , 沧浪亭是四川人苏舜钦建的 , 始建于清代道光七年的“五百名贤祠”记载了为苏州作出贡献的五百多位名人 , 其中外地的就有一百多位 , 约占五分之一 。
社科专家叶南客说 , 如果搜索“起锚地” , 最先跳出来的网页就是郑和下西洋起锚地位于今苏州太仓 。 可见 ,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是吴文化的鲜明个性 , 也是苏州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 。
推荐阅读
- 每日邮报|农历虎年之际,古驰发布真老虎拍摄广告引热议
- 鼠标|河南50岁妇女哭丧为生,每日磕200次一年磕上万次头,每场赚700元
- 花蕾|养花试试这几款,喜光,每日见光4小时以上株苗才能正常孕育花蕾
- 华为|生活好物分享丨全新华为智能眼镜,职场人的“效率神器”
- 红蜻蜓|每日多肉植物分享,耐旱型红蜻蜓多肉植物,出状态超级美
- 黄瓜|每日一笑:老板给的招聘待遇一般,总是跟我吐槽招人难
- 武汉|新华社关注武汉时装周:拥抱传统文化,“汉·潮”迎潮而立
- 招聘|新华社面向2022届毕业生招聘,涉及多个专业,感兴趣的话别错过
- 中国传统文化|“国潮”澎湃,如何因势利导赋能中国品牌
- 新华每日电讯|加拿大鹅,为何屡出“幺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