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陆军某试验训练区试车员陈伦兴:“最险峻的山峰永远是下一座”

【坦克|陆军某试验训练区试车员陈伦兴:“最险峻的山峰永远是下一座”】陆军某试验训练区试车员陈伦兴——
“最险峻的山峰永远是下一座”
■刘建元 田宏亮 王 旭
坦克|陆军某试验训练区试车员陈伦兴:“最险峻的山峰永远是下一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2度的坡 , 究竟有多陡?
这个角度在军工行业被称为“62.5%坡度” , 是绝大多数坦克爬坡的极限值 。在这个角度的坡道上 , 从坦克潜望镜内望去 , 视野所及唯有天空 , 像是坐过山车俯冲前那段爬升的体验 。陆军某试验训练区上士陈伦兴的工作 , 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在这样陡峭险峻的坡道上驾驶车辆 。
刚来试验场时 , 陈伦兴看着老班长开着数十吨的“钢铁巨兽”轻松爬坡驰骋 , 甚至做出极限漂移、原地自转等动作 , 他心生羡慕 。陈伦兴心想:要像老班长一样练就一手驾车的硬本领 。
第一次驾车经历 , 便给陈伦兴来了个“下马威” 。在翻越土岭驾驶训练中 , 陈伦兴过度紧张把坦克“憋死”在半坡上 , 进退两难;在随后坦克驶过车辙桥训练中 , 他的驾驶路线离预定行驶方向整整差出一个履带的宽度 。
技能弱不说 , 体能也吃不消 。坐在驾驶舱里 , 他两只手一起使劲才能扳动挡杆 , 往往半天训练下来 , 胳膊酸得拿筷子都抖 。
一盆盆“冷水”泼来 , 让他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干这工作的料” , 心里不免打起退堂鼓 。
“山路有多险峻崎岖 , 山顶的风光就有多美 。只要坚定信念不停地爬坡奔跑 , 总会登上成功之巅 。”高级工程师裴金顶的一席话 , 让这个不服输的小伙子再次燃起斗志 。
为了翻越驾驶训练中的“娄山关”“腊子口” , 陈伦兴给自己制订了翔实的训练计划 。他把教材中关于坦克驾驶的要点抄在小本子上随身携带 , 出操集合前、打饭排队时 , 一有时间就会看上几眼 。为了找到“人车合一”感觉 , 他泡在模拟驾驶舱中 , 一遍遍感受油门力度、换挡时机 。
开坦克需要充沛的体能特别是臂力 , 他每天坚持300个俯卧撑 , 一个月下来胳膊都粗了一圈 。他还自创了“意念训练法” , 闭上眼睛假装驾驶车辆翻越一个个障碍 。战友们看到他闭上眼手舞足蹈的样子 , 都笑他驾驶练得“走火入魔”了 。
只要持续奔跑 , 终点就不会太远 。半年后 , 战友们惊讶地发现 , 陈伦兴不仅能熟练驾驶坦克翻越各类障碍 , 还能将坦克性能“开”出极限值 。
“这名试车员 , 可以‘出关’了!”裴金顶对陈伦兴这半年的成长 , 感到非常满意 。
试车员试车 , 是新型战车列装定型的最后一道关口 。为了摸清新装备的极限性能和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战术指标 , 陈伦兴与新装备一同奔跑在各种特殊的“赛道”上 。
在某型坦克高原试验中 , 氧气含量仅为平原的60% , 发动机效率明显下降 。为了检测出坦克爬坡的极限值 , 陈伦兴硬是顶着高原反应把坦克开上了坡顶 。当战友们问他操作技巧时 , 他笑着说:“没什么特别技巧 , 听多了发动机的声音 , 就能判断出车还有多大的马力 , 能爬多陡的坡 。”
“坡再陡 , 终有顶;山再高 , 终有峰 。爬坡不止于脚下的山峰 。”某型战车在进行冰雪路面爬坡试验中 , 车辆已达到设计指标 。为了测出在各种积雪厚度下爬坡的极限值 , 他们选择了继续试验 。临近极限值 , 车辆随时可能打滑翻车 , 陈伦兴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技能 , 把战车在冰雪路面的极限爬坡角度开了出来 , 为部队训练提供了宝贵数据 。
从事试车员12年来 , 经陈伦兴驾驶定型的各类装甲车辆已有10种 。每定型一种 , 陈伦兴都会与车合影 , 将照片珍藏起来 。“这些都是我曾翻越的山峰 , 但最壮美、最险峻的山峰永远是下一座 。”陈伦兴笑着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