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西鹰潭扶贫一线见闻:“电保姆”助农增产增收


中国新闻网|江西鹰潭扶贫一线见闻:“电保姆”助农增产增收
本文插图
江西余江县平定乡蓝田畈宋家村 , 千年古樟“枯木逢春” , 迎来一批批前来参观的游客与学习的学员 。 王昊阳摄
中新网江西鹰潭11月5日电 题:江西鹰潭扶贫一线见闻 “电保姆”助农增产增收
采访人员 王昊阳
深秋暖阳 , 斜照在信江两岸沃野之上 , 一片片开阔的农田里 , 成熟饱满的稻穗被镀上一层金色 , 在大地上绘满丰收景象 。
信江是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 , 贯穿江西鹰潭 , 灌溉贵溪、余江、月湖千万亩农田 。 在距离信江8公里之外的余江县锦江镇铁山村 , 以前由于地处山区 , 却是“有水不能用 , 有地不能种” , 大部分村民收入只够勉强维持温饱 。
铁山村3680亩稻田 , 只有两千余亩稻田靠蓄水引灌可以栽种庄稼 , 还有一千多亩优质稻田因地势高无法引水 , 常年颗粒无收 , 导致一直搁置荒凉 。
2015年8月 , 铁山村成为国网鹰潭市余江区供电公司定点帮扶村 , 供电公司了解到这一情况 , 利用农村电网改造资金精准帮扶 , 先后投资80余万元对村里的26.5公里供电线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
供电公司又两次自筹资金20余万元 , 免费为百姓安装农田灌溉用电线路 , 把动力线路架设到田头和老百姓自挖的十口大型水塘边 , 彻底解决了该村用电提灌问题 , “救活”了1120多亩因缺水无法耕种的良田 。
“有水我们就能种地了 , 现在种粮成了我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 村民彭结开耕种了自家的10余亩稻田 , 除了留足家里口粮 , 他还出售近2万斤稻谷 , 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
“我们农民靠的就是种粮 , 供电部门为我们解决了抽水灌溉问题 , 今年又喜获丰收 。 如今种田有保障了 , 我们的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 。 ”铁山村党支部书记祝庆爱说 , 铁山村的粮仓满了 , 现在全村稻田每年都能种上两季稻 , 共增产粮食约340万斤 。
脱贫路上 , 电力暖人心 。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 , 国网鹰潭供电公司的一项项具体举措对准贫困“病根” , 实现“靶向治疗” , 完成“精准滴灌” , 从专业“电保姆”变身全能“村管家” , 帮助当地贫困群众斩穷根 , 带领大家奋楫争先奔小康 。
在余江县平定乡蓝田畈宋家村 , 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樟下 , 迎来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学员 。
上世纪50年代 , 原有百户人家的宋家村 , 因为血吸虫病灾 , 全村只剩8户 , 古樟也枯萎凋零 。
1958年 , 余江县消灭血吸虫后 , 这棵千年古樟枯木逢春 , 重新焕发新生 。 站在千年古樟下 , 宋家村村小组长宋国华满面笑容 。 “村里现有172户 , 700多人 , 以前我们以种田为生 , 2018年后 , 村里建起了红旗干部学院 , 开学后有很多人来学习或参观 , 村民建起民宿 , 大家坐在家里就能赚钱了 。 ”
“红旗干部学院去年办了200多个班 , 共有两万多学员前来学习 。 ”红旗干部学院教师贾丽告诉采访人员 , 这是一座建在田野里、没有围墙的学院 , 学员吃住都在农家 , 学习在田野 , 群众是老师 , 实践是课堂 , 新颖生动的教学模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员前来学习 。
“学员住在村民家里 , 与村民一起吃饭 , 目前全村共有180多个学员宿舍 , 村民们每间房每天可以获得90元纯收入 。 ”贾丽称 , 村民们幸福感很高 , 房间多的村民一年能赚7万元 。
“家里有6口人 , 去年收入一共有20多万元 , 准备给儿子在县城买一套房 , 再买一辆小汽车 。 ”村民宋小有开心地说 。
“在这里学习 , 吃住都在农家 , 与群众打成一片 , 能深入了解农村情况 , 也能了解基层群众对我们供电服务有哪些需求 。 ”在红旗干部学院参加过学习的余江区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彭建安说 。
“以前宋家村仅有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 , 全村有空调500多台 , 每个房间还有热水器 , 耗电量很大 , 无法满足需要 。 ”彭建安称 , 后来供电公司帮助宋家村改造电网 , 增加到3台总容量1200千伏安 , 家家户户实现了电气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