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捕|长江禁捕关系23万多渔民生存发展 生计有保障吗?( 二 )


推动转产——
让长江渔民“端好饭碗”
禁捕后 , 适龄的长江渔民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 这也是一次生产方式的巨变 。
经人社部摸排统计 , 截至10月23日 , 各地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就业、自主创业、安排公益岗位等方式 , 已落实转产就业119481人 , 占需转产就业人数的94.44% 。其中 , 通过渔业产业安置、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兜底、务农等相对稳定就业渠道 , 落实转产就业57828人 , 占已转产就业人数的48.40%;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等其他渠道落实转产就业61653人 , 占已转产就业人数的51.60% 。总体看 , 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稳定性较低 , 转产就业质量不高 。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 , 退捕渔民中50岁以上的超过一半 , 80%只有初中以下学历 , 转产再就业面临不少困难 。退捕渔民集中的重点县 , 要创新思路 , 组织退捕渔民成立渔业合作社 , 利用退田还湖水面开展水产养殖、休闲渔业 , 支持参与稻鱼综合种养等项目 , 拓展就地就近转产就业空间 。要将退捕渔民纳入就业重点人群 , 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 通过职业介绍、有组织劳务输出 , 设立公益性岗位等方式 , 拓宽就业渠道 , 确保每个退捕渔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有相对固定收入 。
协助巡护 , 变捕鱼为护鱼 , 既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一种创新 , 也是退捕渔民就业安置的一个途径 。目前 , 在长江多个重点水域 , 都有由退捕渔民组成的协助巡护队参与长江保护 。湖北省宜昌市落实禁捕资金5000多万元 , 结合江豚巡护项目 , 解决12名渔民安置问题 , 变捕鱼人为护鱼员 。在湖南省浏阳市 , 渔民合伙成立了河道清理有限公司 , 承接了浏阳河部分河段的河道保洁和垃圾清运业务 , 吸纳了多名上岸渔民加入 。
长江渔民的优势是熟悉鱼 , 虽然不能再捕捞长江水生生物 , 但可以发挥长处从事渔业养殖 。在不少地方 , 退捕渔民变身职业农民 , 变长江捕捞为稻渔种养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按照“退捕渔民+农业园区”的利益联结模式 , 鼓励渔民发挥专业优势 , 支持退捕渔民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养殖加工、休闲渔业 。对有发展产业意愿的退捕渔民 , 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 给予农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和优惠 。目前 , 全区从事种植养殖产业的退捕渔民有128人 。
补齐短板——
充实长江渔政执法力量
自7月1日起 , 农业农村部会同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开展为期一年的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和销售非法捕捞渔获物专项行动 , 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不过 , 在专项行动之外 , 日常监管也需要加强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现在的短板主要是日常执法监管 。据有关部门调查 , 沿江县市渔政执法力量普遍薄弱 , 在长江禁捕退捕涉及的227个重点县中 , 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渔政执法机构不到100个 , 与长江十年禁渔的要求很不匹配 。
“我们强化基层执法能力建设 , 打造渔政执法新格局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说 , 安徽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沿江市县渔政管理执法机构人员编制工作方案》 , 全面加强渔政管理、渔政执法、渔业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保障 , 全省超1000名编制落地保障 , 超2000名人员在位在岗 。同时 , 积极推进渔政执法信息化装备建设 , 在长江流域配置了80多套小目标雷达、多光谱高清光电设备以及一批执法船艇和无人机 , 提升了打击非法捕捞技防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