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成渝经济圈 迎来新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关注成渝双城经济圈)

核心阅读
加强产业联动 , 健全合作机制 , 推动区域发展……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 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了目标 , 提出了要求 , 这片土地未来的发展有了新定位和新路径 。 贯彻落实中央部署 , 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 两地正在协同发力 。
四川江华恩一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侯宗渝最近一直关注重庆南北大道北延段(高滩—茨竹)工程的进展 。 2014年 , 公司将生产基地从重庆空港工业园区迁到40公里外的邻水县高滩园区 , 如今 , 又有了搬迁总部的打算 。 高滩离重庆近 , 这是我们几年前的思路 , 现在 , 我们更看重川渝高竹新区的潜力 。 侯宗渝说 。
川渝高竹新区是四川广安联手重庆渝北在不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前提下 , 在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和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 , 一体规划建设的一个总面积262平方公里的跨省域产城景融合新区 。 最近两个月 , 已经有52家企业抢滩川渝高竹新区 。
日前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 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 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了目标 , 提出了要求 。 由此 , 这片土地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 也引发了各界的热议 。
如何从竞争走向协同 , 实现产业整合提升?
成渝地区腹地广阔、人口众多 , 多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 后续强大的支撑力很被看好 。 但也要承认 , 两地发展水平相近 , 产业大类相似 。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更加明确 , 双城的支柱产业也将从竞争走向协同 。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认为 , 双方应在规划指导下 , 按照合理分工协作原则 , 细化合作内容 , 共同制定促进分工的要素配置政策、利益分享机制 , 站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角度 , 来构建产业链和供应链 。
双城优势特色产业的重叠 , 也是整合提升、携手发展的基础所在 。 四川省发改委主任郑备说 。
走进位于成都经开区的成都华川电装有限责任公司 , 流水线上机械手臂和智能设备高效运转 , 工人们分工合作 , 把各式各样的零部件组装成交流发电机 。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 , 近年来华川电装与重庆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 华川电装常务副总经理万宾介绍 , 在企业供应商中 , 成都和重庆两地的都超过20% 。 成渝地理位置相邻 , 交通便利 , 既能提高配套效率 , 也可以节约成本 。 当天发货 , 第二天我们的产品就能出现在重庆的整车厂生产线上 。
成渝地处300公里零部件配套半径内 , 两地已聚集整车企业69家 , 零部件企业超过2000家 , 彼此间将逐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协同发展 。
今年年初 , 四川首票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货运报关单在成都海关申报成功 , 标志着成都至东南亚国家的公路货运模式全面开启 。 截至目前 , 这条跨境公路货运班车线路已经开行25班 , 运输货值8000余万元 , 主要是成都造汽车零配件以及重庆企业生产的摩托车配件 。
成都海关关长冉辉表示 , 下一步 , 成都海关将继续推动落实与重庆海关签署的《共同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备忘录》 , 在助力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开放平台载体发展、开展业务协同合作、促进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加强协作配合 , 实现成渝两地跨关区通关无缝对接 。
如何实现整个区域水涨船高、协同共进?
当前 , 新的发展机遇将如何为成渝中部和两翼地区的城市带来更多可能?
《规划纲要》提出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 这为紧邻成都的眉山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 。 眉山市发改委副主任罗雪梅表示 , 眉山将紧扣四川省委提出的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 , 将成眉同城化发展推向纵深 。
10月19日 , 在天府新区眉山片区视高街道 , 作为成眉同城化发展的重要项目——川港合作示范园建设正如火如荼 。 示范园项目总投资达966亿元 , 建成后将引来千余家企业入驻 。 项目负责人陈梁杰表示 , 今年要完成商业街主体工程 , 配套完成部分主体建设 , 力争一期项目早日竣工 。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杨继瑞认为 ,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 不只是做大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 , 还要通过双城带动 , 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竞相发展 , 实现整个区域水涨船高 。
郑备建议 , 要重视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 , 一方面 , 深化与成渝的协作配套 , 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 , 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价值链;另一方面 , 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通道、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 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供给 , 提升要素集聚能力 。
下一步 , 川渝两地将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协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 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 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 更加注重城市的更新和城市治理 , 提高对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支撑能力 , 推进人口流动、迁徙、转移的便捷化 , 以新型城镇化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