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澳大利亚用棉花“威胁”中国,哭得最凶的却是印度?( 四 )


这一惨案 , 彻底激怒印度民众 。 印度的反抗 , 同样具有印度特色 。
1920年 , 印度国大党通过了"圣雄"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拒绝英国的封官进爵;不进英国人办的学校;抵制英国商品……
总之 , 印度开启了"反工业化"之路 。 反映到纺织服装业 , 就是要用手摇纺织机取代动力纺织机 。
印度|澳大利亚用棉花“威胁”中国,哭得最凶的却是印度?
文章图片

关于甘地的一幅著名宣传照片就是 , 他在手摇纺织 。
自此 , 曾经一度被工业机器击垮的印度手摇纺织 , 又获得新生 。
就在印度试图利用中美贸易摩擦、提出"超越中国"目标的2005年 , 印度手摇纺织机在服装纺织产业贡献率仍高达16% 。
手摇纺织 , 直接加间接为印度提供近1000万个岗位 。
因此 , 手摇纺织被列入到印度国家级战略规划 。
2006年3月 , 印度国家手摇纺织机发展公司(NHDC)的官员表示 , "印度手摇纺织机部门的制造商在今年的营业额增长10% 。 "
此后1年 , 印度关于手摇纺织的培训工程就提升了3倍 , 与之相对应的纱线仓库也增加了近3倍 。
除了手摇 , 印度也对动力纺织机进行政策扶持 。 对于一穷二白的地区 , 还进行了"改革开放" , 允许外资带着资本和设备进场 。
手摇纺织之所以被印度保留、发扬 , 除了传承甘地精神 , 更重要的是成本优势 。
印度|澳大利亚用棉花“威胁”中国,哭得最凶的却是印度?
文章图片

近20年来 , 印度大多数纺织工人工资为7000卢比/月左右(700元/月) , 而手摇纺织工人多为更低种姓的贱民以及妇女 , 收入更低 。
这些工人每天工作12-13个小时 , 只能获得48卢比的收入 。 甚至 , 工厂只管两顿饭 。
印度的资本方 , 将加工成本 , 几乎压缩到零 。 即使如此 , 手工做出的纱丽、床单、毛巾 , 也仅仅与印度本土工业生产的布料成本持平 。
由于利润太薄 , 甚至没有利润 , 手摇纺织从业者的设备、棉花等原材料 , 与棉农买棉种一样 , 同样需要贷款 。
这种贷款 , 同样导致大量从业者游走于破产与自杀的边缘 。
有了12.5万棉农自杀的先例 , 印度对手摇纺织产业的帮扶力度也加大了 。
2011/2012年度 , 印度政府宣布 , 豁免了300亿卢比的贷款 。
这一次豁免 , 让15000多个经济困难的手摇纺织工合作社、30多万手摇纺织工人 , 活了下来 。 避免了一场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自杀 。
同年 , 印度纺织部和印度时尚设计委员会 , 给了印度手摇纺织业赋予一个更高端的新使命--时尚品牌路线 。
印度|澳大利亚用棉花“威胁”中国,哭得最凶的却是印度?
文章图片

这一招 , 很具备印度特色:跳过学走路阶段 , 直接学跑 。
然而 , 印度的纺织工人底子实在太差 。 工资 , 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
多年来 , 与纺织工人相关的最大新闻依旧是:罢工 。
2010年 , 安得拉邦,古吉拉特邦等地区 , 5万名纺织工因棉纱涨价而罢工;
2011年7月 , 印度国家纺织公司(NTC)下属的五家纺织厂工人罢工;
同年12月 , 印度蒂鲁普针织集群 , 4500多个工厂 , 15万名纺织工人集体罢工……
即使2014年"印度邓公"莫迪上台之后 , 情况也并未好转 , 甚至有了恶化 。
问题的根源还是印度特色的《劳资纠纷法》 , 这款法律规定 , 员工数量超过100人 , 企业裁员时 , 必须获得政府批准 。 而自从此法诞生以来 , 政府批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因此 , 为了不违法 , 直到2010年 , 印度80%以上的制造企业雇佣人数少于50人 。
劳动法不改变 , 印度的企业就无法真正实现规模化 , 就无法在全球竞争中具备优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