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黑格尔学者张世英先生
本人也许是民哲 , 也可能是民科 , 统称民学 , 就是民间有志于学问的人 。 所以 , 学术界人士我是一概不认识 , 对其人只是通过书本了解 。对张世英先生的了解最初来自一本叫『黑格尔「小逻辑」绎注』的书 。 这本书有点名不符实 。 如果按照「绎 , 理出事物的头绪」这样的解释 , 读完这本书还是理不出任何头绪 。「绎」字最初就是抽丝的意思 。 一团乱丝 , 要找到丝头 , 一根根抽出来 , 要克服各种丝线的打结 , 的确是一件需要细心又耐心的工作 , 最重要的还是要心明眼亮 。 黑格尔的逻辑学 , 就是一门比乱丝还要乱无头绪的学问 。 其结构之精巧 , 堪称鲁班锁;其勾连之牵涉 , 堪称九连环 。而张世英先生的这本『绎注』的书 , 远远达不到『绎』的抽丝效果 , 绝大部分都是『注』的旁征工作 。 在这本书里 , 张世英先生完全根据黑格尔「小逻辑」的目录结构展开其编著 。 只是在遇到一些难解的名词与说法时 , 引用了黑格尔其它书籍 , 如「大逻辑」、「哲学史」等来进行佐证、印证 。 全书基本没有张先生自己的观点 , 更没有演绎 。 所以说这本书就是『注』 。黑格尔的「小逻辑」本身就有很高的系统性 , 要解开这本书的头绪 , 也只有通过阅读这本书才能做到 。 这本书的全部结构线索 , 就埋藏在全书随处可见的只言片语之中 。 这些只言片语对未入门的读者而言 , 要么难以索解 , 不知其用意 , 要么觉得无关紧要 , 大可忽略 。 所以 , 阅读这本书就有了两种极端的体验 。 一种是把全书看不懂的地方都略去 , 觉得那些能看懂的道理都是非常浅显的常识 , 从而觉得黑格尔这个大哲学家也在附和自己 。 另一种是试图解开所谓的黑格尔行话、黑格尔密码、黑格尔黑话 , 总之不管什么称呼 , 就是难解难懂的意思 , 觉得黑格尔绝对是大哲学家中最恶劣的语言典型 。所以 , 试图用黑格尔自己的话去解释黑格尔是没用的 , 考据在这里派不上用场 。 因为细究起来 , 黑格尔每句话都是难懂的 。 那些深奥的句子 , 看不到上下文根据 , 难解 。 那些浅显的句子 , 因为上下文牵扯 , 语义发生迁移 , 难懂 。 每个范畴表层就有三个环节阶段 , 潜在的又有三重言说根据 。如果你知道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试图以逻辑的方式去解开思维的秘密 , 解释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的逻辑根据 , 大概就不会认为黑格尔浅显 , 或者认为黑格尔故作高深 。 思维本身就是一团最大的逻辑乱麻 , 至今为止最聪明的那部分人类学者都不敢说解开了这团乱麻 。 所以 , 轻易看不懂黑格尔的著作 , 实属正常 。本人以三十年经历阅读这本书 , 就多次陷入冰火两重天的交攻之下 。 今天觉得明白了 , 转天再看又糊涂了 。 今天有了醍醐灌顶的感悟 , 来日又觉得实在平常 。 局部看懂了 , 整体又难以索解 。 整体领悟了 , 却又不能把局部贯通起来 。 经历越深、知识越广 , 就能从书中读出越多东西 。 这本书仿佛就是一个活物 , 会根据读者自身的水平而展开其无限的内容 。 这样的书只能用深不可测来形容 , 是一本真正的天书 , 而不是比喻 。 阴阳不测之谓神 。因此说张世英先生的『绎注』只有『注』 , 并非在挖苦先生 。 要想『绎』小逻辑 , 必定将是另一本完全不同的书 。 人生六十岁时 , 能做到『注』的程度 , 也已经是人中精英 。造成绝大部分学者难解黑格尔的原因 , 恰恰在于分科学术上 。 研究哲学的学者 , 大抵对科学不感兴趣 , 研究科学的学者 , 则普遍对哲学不感冒 。 而要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 , 绝对需要最广博的文理知识与见识 , 更需要善于抓住本质、推究义理的学问功夫 。前段时间 , 在网上看到张世英先生的一段视频 , 视频中呼吁中西汇通 。 这个见解很正确 , 也很有远见 。 但中西汇通的基础 , 就是科学与哲学的汇通 。 没有这个汇通 , 达不到义理与逻辑的汇通 。 就如钱穆先生义理功夫很深 , 但逻辑知识稍欠 , 故而对黑格尔也颇有微词 , 这是一个学者没有完全读懂黑格尔的典型性反应 。 观看视频的当时 , 这些评价就从心里冒了出来 , 未想几日之后其人即已去世 。黑格尔自称是把哲学当成科学来完成 , 这不是大话 , 而是真正做到了 。这个时代的一切学科 , 似乎都喜欢把自己往科学上靠 。 其标志就是各门学科用到了越来越多的数学 , 以为这样一来学科就很科学了 。 黑格尔没有这种肤浅的作风 , 在其体系中 , 反而把数学当成了研究的对象和需要扬弃的环节 , 力争用主观去统御客观 。因此 , 当张世英先生认为黑格尔是主客二分哲学时 , 我对此产生了疑义 。 当张世英先生认为圆与方是现实之最圆最方者时 , 我认为他没有摆脱经验主义的概念观 。 哪怕是这个时代的数学家 , 也会力避用现实来解释数学概念 。 由于科学的昌明与强势 , 这个时代的经验主义思潮是根深蒂固的 。 而这恰恰是因为哲学家普遍跟不上科学的发展形势 。 哲学不能把握科学 , 也就谈不上批判科学 , 而只能把科学当成现成物来接受 。可能真正做到中西汇通的 , 大概只有「小逻辑」最初的译者——贺麟先生 。 贺麟先生大概是中文学界提出黑格尔「绝对」就是理学「太极」的第一人 。 这比中西学界普遍把黑格尔「绝对理念」视为「上帝」的见解高明太多 。 张世英先生还未能完全达到其老师贺麟先生的水平 。 逻辑学的根据不在经验 , 而在其自身之中 。学界普遍把「绝对理念」解读成「绝对的理念」 , 把「绝对」视为「理念」的修辞 。 只有贺麟先生第一个看出「绝对」本身就是一个名词 , 是主语 , 是研究论述的对象 , 也是理念的逻辑根据 。 「绝对理念」应该解读成关于「绝对」的「理念」 。 这个思维的重要转向 , 只有寥寥几个学者意识到其中的根本要诣 。 这也是宋明理学的根本要诣 , 是哲学通往科学的唯一通路 。张世英先生的「主客二分」论 , 实际上是接着「唯物」、「唯心」二分的理路往下讲 。 「主客二分」是知识论、认识论的思路 , 但不是黑格尔本体论的思路 。 哲学通往科学 , 不是把自己降低到经验的层面 , 而是把科学提升到本体的层面 。 中华学问的「天人合一」 , 不是混沌未分之前的「一」 , 而是分出「阴阳」之后再返回的「一」 , 即「太极」 。 「天人」二字即已说出了二者的差别 。 认为中国缺乏「主客二分」的思想 , 是站不住脚的 , 也并非中国近代没有科学成就的原因 。 宋明理学就是本体层面的科学 。尽管如此 , 这个时代能与之交流黑格尔的学者 , 的确是越来越少了 。 是为记 。悼念黑格尔学者张世英先生。11:45 2020/10/24
推荐阅读
- 历史学者张宏杰:清朝85%的京官做官都赔钱
- 哲学需要质疑、批判和原创
- 投机失败的二货丛教授还在嘴硬
- 全会精神|乘势而上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专家学者学习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美国大选显示特朗普可能连任 中国学者心情沉重
- 马云被约谈,暴露什么趋势
- 北京在哪儿?
- 中医经络研究:我国学者发现经络间质通道
- 40年前推行一胎化化时
- 悼念辛·康纳利:重看《猎杀红色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