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田哲学|维特根斯坦: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 二 )


正如美国哲学家穆尼茨所指出的 , 维特根斯坦讲的生命“不是可以科学地探究、描述、理解、解释、分析或分类的东西 。 它并不出现在肉体中 , 甚至也不出现在某人的(我的或其他人的)心灵或意识中 。 维特根斯坦所讲的‘生命’是他称之为‘形而上学主体’、‘哲学的我’的东西 。 这个‘我’不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同其他对象一起处于世界之中的对象 。 ”
形而上学的主体是“世界的界限”, “世界存在的前提”,也是世界存在的意义 。 “哲学的我”不是人 , 因而是无我之我 , 这个无我之我也可以有意志 , 但它的意志已不是欲望、愿望、口的或希望 , 因此它超越了善恶 。 对于它来说 , 只有幸福与不幸 , 而没有善恶 。 但幸福不是欲望的满足 , 而是生命问题的解决 。
维特根斯坦是个异常敏感的人 , 对于现实世界的苦痛 , 他有比常人更深的体认 。 现代的“黑暗不祥” , 他在《哲学研究》中已经公然将它挑明 。 作为经验的个人 , 我们“不能避开现世的苦难” , 我们对世界上的事情完全无能为力 , 它们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
甚至我们自己的生命 , 也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可能在一小时之后死去 , 或者在两小时之后 , 或者在一两年之后死去 。 对此我无从知晓 , 我既不能加速我的死亡 , 又不能阻止我的死亡:这就是人生 。 那么 , 我必须怎样生活才能时时生活在幸福、美好之中 , 直至我的生命自行终止呢”?这就是维特根斯坦所关心的问题 。
很显然 , 作为经验的主体 , 这个生命的问题是没办法解决的 , 因为它无法超越这世界的一切 , 而只能成为这世界的一部分 。 但作为形而上学的主体 , 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 这时 , 它不仅超越了善恶 , 而且成了和世界本身同一的东西 。 世上的一切都已经不能影响它和打扰它了 。
因此 , 幸福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境界 。 是经验的主体还是形而上学的主体 , 取决于这样一种超越境界 , 所以 , 维特根斯坦说:“时空之内的生命之谜的解决在时空之外” 。
对于这样一个形而上学主体 , 对于这样一个“哲学的我”来说 , 死亡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 因为“形而上学的主体”或“哲学的我”并不生活在时间中 , 而是生活在现在 。 “对于现在的生命来说 , 没有死亡 。 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一个事件 。 它并不是世界的一个事体 。 如果永恒不是理解为无限的时间的延续 , 而是理解为非时间 ,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现在 , 他就永恒地活着 。 ……面对死亡的恐惧是一个虚假的 , 即不道德的生命的最好标记 。 ”
这样 , 我们看到 , 维特根斯坦这个在别人看来是一生不幸的人 , 在被癌症折磨的弥留之际 , 还由衷地对看护他的人说:“告诉他们 , 我度过了极为美好的一生” 。
维特根斯坦认为 , 伦理学问题是不能说的 , 而只能显示的 , 他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显示 , 生命问题就是这样解决的 。 作为经验的整体 , 我们只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 承受它的种种事实 。 一旦超越为形而上学的主体 , 无我之我 , 我们就与世界同一 , 是它的界限和意义 。 这当然不是经验的事实 , 而是先验的存在条件 。
维特根斯坦告诉我们:“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 , 而在世界之外的东西是不能说的 。 这不能说的东西 , 也就是所谓神秘的东西 , 任何想对它有所言论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 维特根斯坦认为 , 要超越语言的界限来谈论伦理学或宗教问题 。 “是人类内心一种倾向的证明 , 我个人对这种倾向不禁深怀敬意 , 终身不嘲笑它” 。
虽然他自己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但他要求的却是对此保持沉默 。 归根结底 , 与另一不能说的东西——哲学一样 , 生命的意义及其相关的问题不是理论 , 而是实践行动 。 但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 , 世界是这样的 , 这是一个不可言说的神秘 。
推荐关注几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