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静|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寻找烈士家属67年( 二 )


记录下牺牲英雄最后的瞬间
1952年9月7日晚 , 姚静随23军67师跨过鸭绿江 , 入朝参战 。 “我们每个人背着40多斤重的背包 , 爬雪山、过浮桥 , 十分艰苦 。 ”为了躲避敌人的攻击 , 他们都是白天休息 , 晚上行军 , 每天徒步100里地 。
“敌人轰炸时 , 我们只能拼命跑 , 快跑快跑!”24天翻山越岭 , 姚静和战友们从丹东一路走到东海岸的元山港 。
“这是我们入朝后接受的第一次考验” , 姚静回忆起那段时光仍心有余悸 。 身为班长的她在行军途中既要完成任务 , 又要照顾和鼓励班里的女战士 。 姚静带的班被称为“娃娃班” , 12个女战士中年龄最小的才15岁 , 尽管这样 , 在朝期间还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
1952年冬天 , 志愿军23军奉命从元山港行军到三八线中线 。 朝鲜的冬天十分寒冷 , 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 。 行军路上 , 一口炒面一口雪 , 艰苦异常 。
一次慰问团到前线慰问 , 姚静在坑道里拿到了一袋糖果 。 她至今仍保留着那个布袋 , 正面画着手握钢枪的战士 , 写有“抗美援朝 , 保家卫国”等字样 , 背面写着“什锦水果糖” 。 “这个袋子说明我参加过抗美援朝 , 十分珍贵 , 要留给后代的 。 ”
1953年春 , 姚静被调去23军《战地报社》工作 。
“只要有机会 , 我都争取去前线 , 我要去报仇 。 ”在战争前线 , 姚静目睹了战友的牺牲 , 也记录下了更多烈士生前的事迹 。
1953年7月4日 , 姚静和战友王鸿钧从朝鲜谷南佐里出发 , 翻过一座大山 , 快跑冲过老虎口敌炮封锁线 , 到达前沿阵地——石岘洞北山 。
7月6日晚 , 攻打石岘洞北山的战斗打响 。 姚静在战壕中看到一班班长拿着炸药包冲在前线 , 战士许家朋紧随其后 。 当时 , 主峰有一个暗藏的火力点阻碍部队前进 。
“我看到许家朋挺身而出 , 敌人打中了他的右腿 , 他还是紧抱着炸药包匍匐前行 。 ”姚静从望远镜里看到 , 许家朋慢慢地爬到了暗堡前 , 拉开炸药包的导火索 , 不料炸药包却因受潮没有爆炸 。 “许家朋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 我们就冲上去了!”趁着敌人的机枪哑火 , 志愿军部队冲上了主峰 。
“全国人民都知道兄弟部队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 我也想全国人民认识许家朋这位英雄!”目睹烈士许家朋的英勇事迹后 , 姚静立马打电话跟社长杨骏汇报 , 并跟战友一起到连队整理材料 。 最后 , 社长杨骏亲自执笔写了许家朋的报道 , 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这位英勇战斗的烈士 。
报道刊登后不久 ,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许家朋为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追授他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
谈起这些往事时 , 90岁的姚静逻辑清晰 , 对一些细节记得十分清楚 , 她笑称:“这都是当年当采访人员的功劳 , 老了记性才那么好 。 ”
铭记“最可爱的人”
1953年 ,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
回国后的姚静从部队转业 , 继续读书深造 。 在读完一年速成高中后 , 她进入浙江工业大学学习化学专业 。
大学毕业后 , 姚静被分配到苏州化工研究所工作 , 承担苏州硫酸厂污水处理科研项目 。 1963年 , 她获得国家科委科研成果三等奖 , 直到1986年离休 。
离休后姚静住进了养老院 , 每天唱唱歌、写写书法 , 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和《海峡两岸》 , “不看不知道世界发生了些什么” 。
今年年初 , 她还为武汉抗疫一线白衣战士捐款两万元 。 “感谢这些英勇抗疫的白衣战士 , 他们才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现在的姚静生活幸福而平静 , 但她始终没有忘记那些牺牲的战友 , “我们好多同志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 他们用宝贵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近期 , 她正在撰写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回忆文章 , 经常写着写着就难过得写不下去 , 她希望以这种方式铭记那些“最可爱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