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普科技|深度丨德普科技退市之谜和维权之困


【德普科技|深度丨德普科技退市之谜和维权之困】
财务造假风波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停牌期间 , 德普科技三大核心资产为何“离奇”流失?是什么原因让现任董事会不提交近三年的财务报告 , 导致德普科技从港股退市?
因2017年中报存在重大失实、不完整或误导资料 , 德普科技在当年11月9日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 , 一直未复牌 , 直到今年3月2日从港股摘牌 , 所有持仓的投资者股票全部清零 。 作为内地投资者维权代表 , 陈磊(化名)近日向《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透露 , 两年多来一直在苦等“一个交代” 。
“我合计买入660多万股 , 平均买入成本0.18港元 , 损失100多万港元 。 ”陈磊是一位从1996年开始炒股的老股民 , 有着金融专业背景及相关从业资格 。 当时 , 他在研读了德普科技的澄清公告和财务报告后 , 认为市场对“沽空报告”的反应过度 , 公司价值可能被低估了 , 于是开始抄底买入并多次增持 。 据他透露 , 投资者维权群中还有买入6000多万股的投资者 , 损失超千万港元 。
根据港交所“披露易”网站的数据 , 截至停牌前 , 内地投资者在港股通渠道上持有德普科技24.14亿股 , 占已发行股份的30.17% 。

如今 , 距离摘牌已过半年 , 德普科技始终没有公开发声 。 内地港股通投资者上亿资金深陷其中 , 部分中小股东尝试维权 , 却困难重重:
中国证监会12368热线在回复中建议 , 德普科技股民应向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投诉;香港联交所收到投诉后回复:“本所已根据上市规则取消该公司股份于本所的上市地位”;2020年2月28日向香港证监会提交投诉后 , 尚未获得针对投诉事项的答复;内地法院则因德普科技是香港上市公司未予受理……
业绩亏损却购法乙球队
2015年5月 , 一家中国企业斥资700万欧元 , 收购了法乙索肖足球俱乐部 。
相比同年万达集团以4500万欧元买入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20%的股权 , 中国企业第一次全资收购欧洲足球俱乐部更吸引眼球 。
这是德普科技的高光时刻之一 。
2016年3月14日 , 德普科技被调入港股通 , 首次进入内地股民的投资视野 。 春风得意之际 , 公司看起来似乎前途光明 。
被调入港股通后 , 这家2007年就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 主营业务为制造和销售LED照明产品的公司 , 2016年股价最高涨幅达60.45% , 攀升至2.84港元 , 市值接近200亿港元 。

尽管2014年时 , 股价曾一度跌至0.771港元(2016年股本前复权价格) , 2015年净利润亏损达1.92亿港元 , 德普科技却始终表现得“底气”十足 。
2014年-2016年期间 , 除了收购索肖 , 德普科技还曾豪掷3000万港元请香港明星“肥妈”代言旗下莱德斯LED品牌 , 时任董事会主席李永生、执行董事招自康等高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增持德普科技的股票 , 以示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信心 。
内地投资者闻风而来 , 但谁也没有料到 , 一场退市风暴正在暗潮涌动 。
“空袭”重挫股价
两份沽空报告打开了德普科技的“潘多拉魔盒” 。
2016年6月1日 , 距离德普科技纳入港股通不到三个月 , 美国沽空机构GeoInvesting发布报告称 , 德普科技的财务资源不足以维持经营、公司现有雇员实际人数及LED生产设施规模与公司网站所载数字不符 , 并存在与其他公司共用生产设施的情形 。
紧急停牌5个交易日后 , 德普科技于2016年6月7日发布澄清公告 , 对上述指控均予以否认 , 并称公司从未伪造、夸大任何有关营运及财务状况的公开材料 , 以误导股东及有意投资者 。

祸不单行 。 一个多月后 , 另一家沽空机构格劳克斯研究(Glaucus Research)在2016年7月28日上午发布报告 , 质疑德普科技财务造假 , 实际价值为0 , 给出“强烈卖出”的评级 。 Glaucus称 , 德普科技存在三大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