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50倍大牛股有麻烦了!


爱尔眼科|50倍大牛股有麻烦了!
本文插图

前段时间 , 君临在饭桌上听到一桩趣事 。
两位从公立医院下海的眼科医生 , 因创办的公司被爱尔眼科收购 , 股权过户需缴纳个税 。
没想到 , 捧着钱去履行缴税义务 , 税局竟以种种理由拖延 , 让两位医生百思不得其解 。
后来才打听到 , 税务局收入任务已完成 , 想将这笔不菲的税款留到明年入库 。
爱尔那边催的紧 , 两医生颇费一番周折 , 托了关系 , 才缴上税 。
收购他们的爱尔眼科 , 是2009年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 , 也是创业板的一面旗帜 。
旗帜的意义在于 , 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公司 , 以60PE首发 , 后续通过不断的再融资 , 资本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 以供其不断的外延并购 , 从而实现了超常规的增长 。
爱尔眼科|50倍大牛股有麻烦了!
本文插图

这两位医生实现财务自由的故事 , 正是在此背景下 , 一个“小行业 , 大市场”的“中国梦”微观缩影 。
但随着创业板注册制的实施 , 资本壁垒化为乌有 。
爱尔眼科迎来了一群试图复制其成功路径的竞争者 。
听 , 资本的潮水在猛涨 。
1
8月 , 创业板注册制正式实施 , 民营眼科开始扎堆上市 。

辽宁何氏、华厦眼科、成都普瑞 , 这3家分别位于东北、东南、西南的民营眼科接连申请IPO 。
对发迹于华中地区的爱尔 , 形成一种合围之势 。
与科创板比起来 , 创业板无疑拥有更好的流动性 , 更关键在于降低上市门槛的同时 , 没有对研发提出更高要求 。
按照爱尔的发展逻辑 , 那么注册制的实施 , 意味着行业来到一个关键时期 。
谁抢先拿到钱 , 能更有效的整合行业 , 收购医院、扩展床位 , 谁就可能在这个宝贵的窗口期占得先机 , 甚至后来居上 。
这三家追赶者 , 东北方向的何氏眼科是辽宁地头蛇 , 目前拥有33家眼保健服务机构 。
有意思的是 , 只有何氏眼科的创始人是技术背景 , 正牌的留日海归眼科博士 , 其他两家 , 还有爱尔 , 其创办人都算是“野路子” 。
立足西南的普瑞眼科规模最小 , 拥有18家眼科医院 , 近年来开始逐渐向全国扩张 。
徐旭阳是普瑞创始人 , 和爱尔董事长陈邦一样 , 都是最早进入眼科医疗领域的投资人 。
规模最大的是东南方向的华厦眼科 , 拥有51家眼科医院 。
与普瑞和爱尔的创始人职业经理人出身不同 , 华厦眼科争议最大 。

其拥有者苏庆灿 , 不知道算不算半个“莆田系” , 因为他出生于福建莆田 , 92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台企、国企打工 , 后来创业 , 从事建筑模板贸易 。
2001年中国入世后 , 模板贸易萎缩 , 不知有何机缘 , 苏庆灿开始涉足医疗行业 。
从1978年到非典爆发的2003年 , 全国医疗卫生费用中政府支出部分整体呈现急剧下降趋势 。
在“找市场不找市长”的背景下 , “以药养医”和“科室承包”在此背景下诞生 。
而正是在2003年 , “国进民退”的新一届上台前 , 苏庆灿赶上“科室承包”的尾巴 , 入主厦门眼科中心 。
2019年 , 厦门眼科中心已更名为华厦眼科 , 拥有51家眼科专科医院 , 床位2775张 , 覆盖17省 , 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爱尔的近1/4 , 达24.32亿元 。
纵观全国连锁眼科 , 尽管爱尔眼科呈“一超”格局 , 但远远谈不上制霸全国 。
各路地头蛇加诸多散兵游勇 , 让眼科格局呈现区域化、细分化 。
除开上面三家 , 还有港股上市 , 定位高端人群的希玛眼科、德视佳眼科 , 以及在内蒙古 , 据说也要进行IPO的朝聚眼科 。
另外 , 还有不少上市公司 , 近年来也在不断跨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