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内参|脱颖而出的智慧印染,双重压力下( 二 )


“智慧印染”相关专利储备主要集中在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手中 , 进一步统计几家典型创新主体的专利申请情况发现 , 中原工学院数量最多 , 但其多数专利处于审查中 , 目前获得授权的发明仅有1件 , 实用新型5件 , 该单位专利申请的技术主题大多与数字化改进的设备有关 。
另一家值得关注的机构是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 其前身是由原机械工业部和国家科委于1997年批准组建的机械工业部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 该单位共计提交了13件相关专利 , 目前获得授权的发明有4件 , 实用新型6件 , 技术主题大多数与人工智能在印染工业中的应用有关 。
值得关注的是 , 芜湖富春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是入选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的“2019年中国印染企业30强”企业 , 该单位在“智慧印染”方面也有较强的专利储备 , 涉及的技术主题主要包括印染设备和检测工艺等 。
另外 , 共同申请的专利数量约占申请总量的5% , 其中泰安康平纳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较为典型 , 该公司全部专利均为共同申请 , 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优质科研机构在2007年-2013年间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 。 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 , 注册资金1600万元 , 在国内纺织行业中属于中小型规模企业 , 近年来寻求转型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 。
综合来看 , 国内大型传统印染企业并没有在“智慧印染”方面产出较多的专利 , 包括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公布的“2019年中国印染企业30强”企业普遍没有在“智慧印染”相关的专利储备方面表现出令人期待的实力 , 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中小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印染技术和装备方向上拥有更多专利储备 。 科研院校目前在“智慧印染”方面也表现不俗 , 中原工学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等均有不少的专利成果产出 , 且技术方向上各有侧重(见表1) 。
2研发端应用端有机结合
结合上文的专利数据我们看到 , 目前科研院所及高校在“智慧印染”的方面专利储备较强 , 并且大多数技术处于试验初期 , 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集中在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等方面 , 在工艺设备的稳定性、通用性等方面的研究不足 。 实际生产环节 , 数字化控制在大规模运行后必然会经历多次迭代 , 才能逐渐调整成为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的方案 , 这个过程科研端难以独立完成 , 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 另外 , 产业端不少中小企业因难以承受环保和智能改造成本 , 无法完成转型升级而最终被迫退出市场竞争 。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 , 仍然有一些中小企业积极寻求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 , 整合有限资源 , 努力寻求破局 。 上文梳理的“智慧印染”科研院所及高校专利分布 , 可为印染行业的中小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提供一定数据支撑 。 深化产学研合作不仅可以为企业引入前沿技术 , 还可以为科研院校的研究方案落地检测提供应用基础 , 是目前印染行业中小企业实现工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
据报道 , 近日某印染企业与互联网公司“北京数制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一套“智慧印染”工业互联网平台 , 然而笔者检索后并未发现该企业名下保有与此相关的专利 , 而北京数制科技有限公司单独持有一件涉及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发明申请 。 根据中国专利法第八条的规定 , 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 , 除另有协议的以外 , 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 。 如无其他约定 , 该印染企业完全有权利与上述科技公司成为专利的共同申请人 , 此类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常常使得企业合法利益遭受损失 , 因此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的归属是企业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 , 必要时应该在协议中加入对应的知识产权条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