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电子工程网|清华大学研发类脑计算机: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

据央视新闻报道 , 10月14日晚 ,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张悠慧团队和精密仪器系施路平团队与合作者在《自然》(Nature)杂志发文 , 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以及软硬件去耦合的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 。 目前 , 清华大学正在开发新型类脑计算机 。
在这盘篇题为《一种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的论文中 , 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以及软硬件去耦合的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 , 通过理论论证与原型实验证明该类系统的硬件完备性与编译可行性 , 并扩展了类脑计算系统应用范围使之能支持通用计算 。
类脑计算处于起步阶段 , 国际上尚未形成公认的技术标准与方案 , 这一成果填补了空白 , 利于自主掌握新型计算机系统核心技术 。 《自然》杂志的审稿人认为“这是一个新颖的观点 , 并可能被证明是神经形态计算领域以及对人工智能研究的重大发展 。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研究员张悠慧认为 , 脑计算完备性这个概念的提出 , 就是相当于帮助我们去界定类脑计算系统它能做什么 , 它功能的边界在什么地方 。 那么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去实现 , 比如我们将来进行类脑计算开发的时候 , 软件开发人员、研究人员和硬件开发人员、研究人员他们能够相对比较独立地去做好自己专业的工作 。
类脑计算 , 是借鉴生物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模式和结构的计算理论、体系结构、芯片设计以及应用模型与算法的总称 。 其重要性正如欧盟人脑旗舰研究计划项目所指出的:“在未来10到20年内 , 谁要引领世界经济 , 谁就必须在这个领域领先 。 ”
值得一提的是 , 今年9月1日 , 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也在杭州发布一款包含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的类脑计算机DarwinMouse 。 这是我国第一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 , 该计算机使用了792颗由浙江大学研制的“达尔文二代”类脑芯片 , 支持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 , 神经元数量规模相当于小鼠大脑 , 典型运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 。 值得一提的是 , DarwinMouse也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 。
在浙江大学的官微中可以看到 , 多个机器人以类脑计算机为智能中枢 , 展示了抗洪抢险场景下的协同工作 。
DarwinMouse还能实现听歌识曲的功能 , 人们只需要哼唱出一首歌中的两居 , 类脑计算机可通过模拟海马体记忆机制 , 实现对大脑内部记忆信息的存取 , 将后续的歌曲内容“唱”出来 。
【OFweek电子工程网|清华大学研发类脑计算机: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借助类脑计算机 , 研究人员还实现了脑电信号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实时解码 , 可“意念”打字输入 。
OFweek电子工程网|清华大学研发类脑计算机: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
文章图片
图片源自浙江大学官微
OFweek电子工程网|清华大学研发类脑计算机: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
文章图片
图片源自浙江大学官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