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你印象最深的是啥( 二 )
事实上,不仅拆毁是因交通而起,西直门在历史上的痕迹也总与交通息息相关。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网友的回复
孤单。
北京是怎样一座孤单的城市?
魏公村大中午十字路口,你被全是口罩的人流推着往前一起走,挤过旁边烤红薯摊。
中关村随便哪个咖啡馆里,两两三三都在讨论几个亿项目一样,你自己对着杯美式无聊自拍。
跨年夜都挤在世贸天阶下,全北京向上看,你忍受完或广告或者秀恩爱的弹幕还要忍受零点身边情侣们的拥吻。
三里屯去过好多次,应该是你打开方式不对,总也找不到杯盘狼藉的夜店酒吧,只能看到优衣库和阿迪相映成趣。PageOne里设计品比书品味高。
芳草地的设计又太过新锐,一点都不知道如何欣赏只知道衣服更贵。
后海的灯红酒绿,其实只是小艺人团偶尔伤感偶尔狂躁扰民,并没有电视中随处可见的吸白粉或者擦肩热舞的激烈。
玉渊潭公园,朝阳公园,或者奥林匹克公园里,每天早晨六点多和傍晚六点多跑步的人一样多,全身荧光色的跑团浩浩荡荡和你擦肩而过,强迫症大妈在一旁提醒你鞋带开了。
不过最近已经进入了“如果没有橙色预警就赶快出门呼吸一下,明天不能出门呼吸因为红色警报”的节奏。户外跑步成奢望。
所有的购物中心的中午十二点以后都能摩肩擦踵。西单大悦城的红色跑车展销一楼十分拉风,欧美汇地一无论意大利餐厅还是麻辣香锅都已经开始排队。公主坟凯德晶品的人不多,可是一层的星巴克已满额。
新中关看了夜场出来很难打到车。不是商圈的电影院会更萧条,上座率每场不到百分之五十,票价也会便宜近一半。只不过支付宝年度账单会告诉你你今年一个人看了几场或者几十场。
东边以及五道口的三联书店都是好学者,书法绘画设计摞满自习桌,没日没夜每个座位都有人,学问精进与否好似和打卡率相关。
西直门的vera moda据说是全北京最大的一家,印象中王府井的forever 21没有香港铜锣湾的大?
四环路上车水马龙的朦胧跃光,玉泉河上京城水系的幽深暗静。
世纪金源的金鼎轩没有地坛公园出来的那家好吃。
各大著名景点都或可一游,但是千万避开节假日和周末。
八达岭周一的秋高气爽还需要堵在出京路上一个小时;
颐和园盛夏登台阶等船舶都需时间。
周边游你也去过不少,百望山,西山,篱苑书屋,神堂峪,南山滑雪,甚至说京郊驾校。旁人偶尔的搭讪客气回着,或者干脆凡是可以坐着聊天的时候就闭眼睡觉。竟然真的从不好奇别人都在聊些什么那么投入。
首都机场2016年载客几千万,飞前你抬头看航站楼吞吐的飞机如同昼出夜伏的鸟儿还家。落地时你低头看帝都灯火通明如同天街一样。云端偶尔有震动,你也没什么怕的,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就这样落下去也没什么的,于世间无牵无挂。
美食地图的微信图文和回答收藏了千万次,真正去吃的总还是那些和来来往往的朋友们去过无数次的小饭馆。
有时候坐公交坐过站一觉醒来到了北京西站,一个人站在北京人流攒动的地图热力值巅峰,看行色匆匆看人潮涌动,看麻木悲楚看欣悦喜嗡,一时不知道往哪走——是买张票滚回老家还是爬上绿皮火车去流浪,最终你还是坐了回程的公交。
前门走到头往左有一座天桥很有特色,上面是E=m2c之类的你高中之后就再也不会用也不用记得的方程式。
东交民巷的秋天落叶贴满了一人走过的背景,银杏大道你却从不曾到因为其实是实打实的虐狗大道。
咖啡馆看个小电影你也尝试,默默进去默默看默默感动流泪默默出来。生怕别人注意到,可原本也没有人注意到。
有名的那部《恋爱的犀牛》你也凑过热闹,独自尴尬着尴尬的台词,觉不出笑点,也没什么泪点。反而是若将台词单独拎出,自有一种温热的力量带着旋律:
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太阳光气息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或者歇斯底里让你防不胜防:
没有勇气的人,去找个女人和你作伴吧,但是,不要说"爱。六里桥的天桥除了扒手多的警告标志和别处没什么两样,下午五点开始就红点点闪闪一条龙拥堵服务。不过,远处能望到电影里见过多次的八一制片厂。
……
北京有怎样一份孤单的生活?
也许是,地铁卡总是到了进站口才找不到,比起其他城市的只给换钱,还好人工能直接给你票。
夏天的时候出门没带伞的习惯,出门两步路被淋只能冒雨奔回家,或者在商场里逛到腿断等雨停。
在物美超市或者华联超市你物比三家,知道了12块钱以下的草莓都要坏掉这种大家习以为常的事实。
你整些新奇果蔬总是只能吃一半,剩下的放着就忘了想起来时恐怕又得扔了。
【关于北京,你印象最深的是啥】 当然最可怕的不是你煮了一大锅东西吃不完,
而是你撑死撑活居然一顿吃完了。
宠物店前,每次进门都被热情洋溢的卷毛吓到不敢问价钱。
柯基对你爱答不理,毛色最好的那一只一万八,早已弃你而去。
在健身房,中午或者晚上九点前凑热闹去的话,跑步机永远要等好久,其他器械你又不是自来熟。
健身教练有时问你昨晚睡眠,你说三点睡的,
教练还会跟你讲真巧当时他也没睡因为一个女客户跟他聊天。
你第一反应竟然不是那我以后可不可以也找你聊,
而是感慨“那你工作也是不易啊。”
泳池还会有游得快的健将超你好几圈,嫌弃自带涟漪堵塞你胸腔。
出租屋里,你将音乐放到最大声半夜赶工作到凌晨三点,窗外的地沟油小吃店已经开始营业。有时本来打算出去,突然一个电话过来又要赶工,你就顶着妆换回睡衣又窝在桌边一晌。有时半夜来邮件来电话要调整,你就蹭地被窝爬起,顶着面膜熬着。
偶尔心血来潮你也会将屋子整得窗明几净,发朋友圈大家已经审美疲劳,丰功伟绩一旦没人分享,你之后整理的频率就越来越低——反正也没人来,不整也没什么的。
每逢过节不能出门被虐,在家呆着还是不能避免被朋友圈虐。
其他倒都好说,别人吃什么就跟着我一人份外卖吃着好了。
最抵不住的是年前年后的七天,
全北京好似空城。
以前是在自己出租屋里死掉没人知道,
到那时是在大马路上死掉过三天才会被发现的节奏。
早晚班公交的身影就尤其珍贵。
可是平日公交站下你又不愿回答大爷大妈的问题,
生怕他们将你拎到哪个传销点再也回不来正常世界。
不过最痛苦的还是病痛。
一个人去医院只要提前预定好效率特别高,一个小时进出。
只不过一旦你经验太少,而医生又粗看招呼不到,
你又要承受用药太猛或者副作用太强等一系列痛楚。
半夜拉肚子三四次擦到屁股疼,
发烧说胡语没人听到没人记得。
最怕的还是洗衣机叮咚一声告诉你衣服洗好了,
你得放下刷了一半的微博不能瘫着立马爬去晾晒。
要不过一会儿你就忘了半个星期后才想起就发霉了。
其实还会无奈的是下水道拥堵,你拿笔捅不成用手掏,
恶心得不行还不一定搞定,
总而言之终于可以让你晚上不再会一口气泡两碗辛拉面当夜宵。
不过,孤单感最强的时候的确是,
一下午的午睡醒来,
五六点的冬天外面已经黝黑,
屋内也没一星半点光,万籁俱寂。
你在屋里无力推不出何年何月,
感觉被时间,被世界抛弃。
科比见过凌晨四点的纽约?
你见过一点两点三点四点五点六点的北京。
也不是一直没有爱情亲情友情,
只不过你太过熟悉,
所有的人都只能相伴你一程,分享一段风景。
他们从没有办法也不可能了解你的所有和你经历的一切。
与其凑合着辛苦解释这一切
让生活变嘈杂变苟且,
辛苦抗衡生而为人的喜新厌旧自私自利为所欲为,
不如适得其所与孤单为伴。
以前也曾期盼有一个知我懂我唯我春秋的人,
可如今只觉得既然还不来你干脆别来了吧。
所以想说得最多的话可能是,
趁你没爱上我,赶快滚开啊。
或者委婉点的版本是:
我是行走的冰箱,
我不想再造一堆冰工厂。
你和无数个高楼大厦中的人一样,
总以为已经战胜了那么多一个人悲伤难过的时刻,
总能比以前坚强一点点吧。
你看过无数个贴子告诉你一个人如何自律如何独处如何自我管理,
但你终于学会接纳自己,告诉自己都一个人了管理个球啊不把自己管成球就不错了。
你太熟悉生活的套路,
总以为一觉醒来事情都会变好,
其实你明白它只是不会变得更糟。
偶尔不想一个人呆着,
就把自己放在人堆,
看着一片片漠然擦肩而过,
或者看着一团团热闹不属于我,
然后就更习惯一个人回家呆着了。
以为自己脑海中从来记不住这些,
可是如果让我说北京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却能稀稀拉拉给你说出这么多无关细节。
大概是平时没人问,也没人想知道。
关于北京,哦,不,关于这个世界,
我印象最深的是孤单。
有时崩溃心里咆哮大喊I am sick of the world的时候,
总能被一点点或近或远的温暖柔软到。
所以只能鼓着一股委屈,
学不会在眼窝打转
却也流不出眼眶的已经习惯。
人已埋了,还没死的孤单。
■网友的回复
地铁13号线,西二旗站
对于混迹于海淀的IT从业者来说,这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关口。
清晨7点半的闹钟响起,匆匆忙忙洗漱穿衣,一路小跑or公交车or共享单车or昌平线到了城铁西二旗门口,发现挑战才刚刚开始。
每个车厢门口都站了一个执勤的大妈or大爷,负责把一个个焦虑于上班迟到的人,塞进列车。
身穿格子衫,冲锋衣,背着双肩包的IT民工们像一条条沙丁鱼一样挤上了晃晃悠悠的列车,几十分钟过去,一趟趟车所承载的期权和高薪们,理论总值不虚bat。
西二旗,可能是世界上最挤的地铁。
对于外乡人来说,同西二旗的属性一样,北京是一个热情且冰冷的城市。
说它热情,因为它24小时都有光怪陆离的霓虹灯,觥筹交错吵吵嚷嚷的人群,看上去触手可及的梦想。
说它冰冷,那些繁华与熙熙攘攘,与你无关,这个城市不在意每一个小小个体的呼吸。
■网友的回复
请您抓好扶手,不要依靠电梯,注意脚下安全,文明乘坐电梯。
■网友的回复
忍不住,答一个。1.早晨胡同口的小吃店,豆汁儿、面茶、烧饼夹肉、羊杂碎。热气腾腾的伴(就)着一阵一阵的鸽哨和收音机里的京剧《铡美案》《苏三起解》、评书《七侠五义》《杨家将》,吃完回家一路上都是和遛鸟的爷爷,推自行车上班的大爷们说“大爷!吃了嘛?”“路上慢着点,回见您内……”。2.只有去八角游乐园(石景山游乐园)或者扫墓才想起来坐地铁,几毛的票买了,车厢里就是躺着,就是跑闹(当然清明节那几天除外)。公共汽车的座位那时候还是海绵外面套着“人造革”,当然地铁里也是这样。小孩子最喜欢把这层革抠破,拽里面的海绵出来玩。3.冬天到家先夹起几块蜂窝煤把炉子在屋里点上(把火隆上),烧壶热水,烧开灌到搪瓷暖壶里,看看院子里还缺不缺蜂窝煤和大白菜。早上一手端着尿盆,一手拎着开水壶把门用身子顶开,倒完尿盆,拿热水浇水管子(把水龙头里面的冰浇化了),浇完回头和身后冻得缩手缩脚,拿着牙刷和漱口缸子的人们大喊一声,“开啦”!4.胡同里最美的时候是秋天的傍晚。那时候北京的傍晚是一种无法描述“橘红色”,斜阳打到灰墙上,伴着一句句问候,一阵阵的炊烟,那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暗,肚子自然的开始咕噜噜的了。想象一下:在小院子的西屋或者南屋,靠窗的地方,红色温暖的斜阳飘进来穿过热气腾腾的饭菜,伴着《曲苑杂坛》里面的京东大鼓,心静静的……如果你见到了这个景儿,也会多吃两碗饭。当然如果现在我再见到这个景儿会含着眼泪吃罢了。5.什刹海那时候还没有几个路灯,都是电线杆上面一个大灯泡,夏天晚上就在边上玩。父母在一旁拿着酒瓶子或者西瓜说着家长里短、总会有一对下棋的,然后棋局边聚满了人,很静,但也很烟雾缭绕。总会有个大人,时不时大喊一声“xxx,跑慢点,别跑远了”。寒假里冬天盼着下雪,只要一下雪,一胡同的小伙伴就一早往什刹海跑,带着个铁簸萁或铁锹,在冰上铲个滑道,“助跑,跳!”看谁滑得远。摔了的就很惨了,会被大伙用雪球打……。不下雪也没问题,冰上骑马打仗,冬天“马”就从别的小伙伴变成冰车了。带靠背的小板凳,让街口大爷在椅子腿儿上焊上两条角铁,带上两根火筷子(捅蜂窝煤的铁签子)就上“战场”了。一路上边跑边和叔叔大爷们打招呼,连鼻涕都忘了擦。6.夏天,开满荷花的什刹海,拿个笸箩或者筛子,对称拴上两根棉线,撒上一些熟米饭粒,下到泥里捞泥鳅,蝌蚪,小虾米。一会儿会有一大堆,然后老爸就穿着游泳裤从湖里上来,把战利品放到自行车上回家了,拿个大盆养起来。(家里是回回,那些东西吃不了)。7.一定要小心猫!(也许现在我喜欢猫是因为猫都不好找了)拾掇鱼,切肉,回头顾着锅里的菜炒两下,回头鱼就不见了……经常的事。那时候就觉得猫都是生活在房顶上,时不时就在院子的某个房顶上看着下面的人的一举一动,当你发现它的时候,懒洋洋地溜走,好像说“下次踩道的时候留神点这个小子,他不在的时候偷他们家盆里养的泥鳅”。当然泥鳅和蝌蚪多半都是喂了猫的。8.家里要来很多客人了,或者有个红白事儿的,盘子碗不够用,地方坐不下,怎么办?和隔壁说一下,人家当天就郊游去了,随便用!当自己家一样。当然人家来客人,我们也一样。那时候邻居就都是家人,虽然经常换,但是不论换来谁都非常和气。出门的话,和当院隔壁的说一声“X大爷,出去一下啊!”“去吧,没事!”然后就不用销门了,对了,北京人管锁门叫销门。那时候家里什么都往院子里放,除了能吃的还真没丢过什么东西(除了鸟儿拿院子里的扫帚苗、纸、铁丝、吃的……和各位猫大爷们偷吃的以外),还经常莫名其妙的添了很多东西(谁家有点什么好的,都会分给邻居,你不在就给你放到院子里屋子门口。)9.在天安门广场学自行车;或者放起风筝,躺在广场上,看着它飘。渴了去正阳门下面来个大碗茶,虽然是茶叶沫子,2分钱一碗,一个盆往里自觉放钱,没人管,大搪瓷保温桶里往出流来,但是就是解渴,那是我对茶最早的印象。英雄纪念碑那时候的作用就是供小孩转圈抓人的,家长放心让你在那里跑,因为宽敞。大栅栏就是现在的“家乐福”,缺什么一次性弄回家就好,那时候大栅栏真是童叟无欺,人也真多啊!10.钟鼓楼下面原来是一个大的自由市场,还有小吃店。每天都很热闹,爸妈带我去的话,一定想尽办法弄个玩具回家,或者一串糖葫芦,再不行也得是雪糕或者杂拌糖。当然也有例外,碰见熟识的小伙伴,那就比赛谁先最快爬上鼓楼那陡峭的台阶。11.想买点新衣服新鞋,父母就会说去东大桥的白云市场,二环外,我总是不爱去,因为觉得太远了。那时候觉得二环外就跟外地似的,太可怕了。虽然姥姥家在郊区,几乎每周末都会去,但还是觉得好远好远。几年前一个朝阳门长大的朋友和我说,那时候总是看着二环问她妈妈,“二环里面的人都怎么生活啊?”你问白云市场什么样子?十一去过重要城市最重要的景点吧?白云市场几乎每天都比那些景点挤。12.我应该算是能记得景山和北海里每一个假山和每一处能藏人的洞,就像是家里院子里哪里是放煤气罐的地方一样,真的是如数家珍。(2年前和媳妇儿去了趟景山,发现假山的洞基本都用水泥封上了,我想你也知道是为了什么。)但是,我从来没去过故宫,和我的小伙伴一样,对故宫的印象就是景山最高的“万春亭”往下看的样子。那个地方荒凉冷漠,还总是被各种鬼故事包裹,真是毫无兴趣,远不如万春亭下的少年宫那样充满神秘。13.胡同中间,永远是一拨儿小姑娘跳皮筋,一拨儿小小子拍画、弹球、扔沙包、拍皮球……然后玩嗨了去给小姑娘们捣乱,踢皮筋,抓人家头发,然后被小姑娘追的满胡同跑,捉迷藏就这么自然地开始了。我们总会跑去男厕所,然后被明令禁止去厕所,那就去防空洞(发现都被当做菜窖了,藏不下);那就藏到好说话的叔叔大爷家……然后被禁止不许去别人家里;然后就爬树,找废弃的院子藏……胡同就是那时候探索的,如果你来北京,在胡同里,我想甩掉你,简直不费吹灰之力。14.下午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叫卖声从胡同里飘到院子里,家长就端着盆儿,拿着碗,拿着袋子出去,好吃的就回来了。如果是“冰糖葫芦”的话,我就跑出去了。晚上总是有《十五的月亮》荡满街道,大家就自觉地拎着垃圾出门了。什么时候胡同里会没人呢?大粪车开进来的时候就没人了,一周两次。15.看过濮存昕老师、朱旭老师、姜武老师的《洗澡》吗?是的,就是那个样子!原来我家最近的澡堂子就在南锣鼓巷和烟袋斜街。现在呢?都是宾馆了。老辈人的念想真的没了……对了烟袋斜街和南锣鼓巷原来什么样?反正没什么人,两条普普通通的胡同,一样是一大早出来倒尿盆,一样是公共厕所门口喊“快点嘿,我这儿TM憋不住啦!”奶奶说,现在不敢去厕所了,都是游客,那个队排不起……有时候老太太家里坐着就会有游客进来看,甚至叫老太太出来院子里搂着照相,当然老太太说,有的也是因为看不懂门口写着的“私人家院,禁止入内”的外国人。90多岁的老太太怹总会问,“北京现在到底什么样儿啊?那么多人啊?”(有点扯远了,不过还是要说,原来院子里防猫,现在院子里防外人)。还有好多好多,如果要说的话,50条都打不住。但还先是不说了,免得回忆得太多抬起头看到外面的高楼大厦有太大的落差感。什么?您说北京现在的印象?嘿嘿,对不住,虽然我几乎天天在“北京”,但是和您各位一样,对“北京”不熟。
推荐阅读
- 啥时候你会有“中国真是好大啊。”的感觉
- 从北京出发一天到两天时间乘火车或飞机都有啥好玩的地方
- 红木家具含水量达到多少可以在北京使用,不开裂东阳红木,集美红木,冈州红木,哪里的比较好
- 我是湖北美术生,高二,想去北京学美术集训,湖北的联考能过得了嘛,听说色彩的风格不一样,求解,急!!?
- 关于工作后钱是上交还是自己存着
- 询问广大知友一个关于怎样销售的问题?
- 大学阶段,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出国交流的经历愿意分享
- 在北京的事业单位工作是种怎么样的体验
- 为啥不愿诉说关于自己的一切,无论亲疏
- 北京之前叫北平,啥时候开始叫北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