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湖北沙洋:土地按户连片耕种,农民年均纯入升至7万元

:原题为_封面新闻|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湖北沙洋:土地按户连片耕种,农民年均纯入升至7万元。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刁明康 谢凯 湖北沙洋报道
“如果不是土地按户连片耕种 , 我今天不晓得还有多少力气把谷子挑回家 。 ”刚刚抢收并销售了5万多斤水稻的肖云 , 坐在门前晒太阳 , 脸上乐开了花 。
这个58岁的男人 , 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村民 。
从两夫妻插秧一个月、抢收一个月只能填饱肚子 , 到40亩土地只需一个人插秧10天、收割10天还能年入7万元 , 肖云见证并经历了全国第一个“土地按户连片耕种”制度的诞生和发展 。
封面新闻|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湖北沙洋:土地按户连片耕种,农民年均纯入升至7万元
文章图片
这一土地创新耕种制度 , 不仅大幅节省劳力、提高土地使用率 , 还直线提升收入、有效化解了农村耕地矛盾 。
截至2018年底 , 沙洋县总耕地面积141万亩 , 已按户连片耕种129.98万亩 , 连片耕种率达到92% , 如毛李镇三坪村等曾经的贫困村落 , 早已脱贫出列 。
什么是“按户连片耕种”?日前 ,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赶往沙洋县毛李镇进行了详细走访 。
封面新闻|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湖北沙洋:土地按户连片耕种,农民年均纯入升至7万元
文章图片
肖云是土生土长的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人 。
沙洋县 , 位于江汉平原西北腹地 , 属丘陵平原地带 。 土地包干到户后 , 肖云一家7口人 , 分到了9.4亩土地 。
由于干旱严重 , 为了让村民们分到的土地在肥力、水源环境、离家远近等方面大致相当 , 肖云一家的9.4亩土地 , 被分成了10多块 , 遍布毛李镇三坪村东南西北 。
作为家中老大 , 高中毕业后 , 肖云就担起了主劳力的角色 。 随着父亲去世 , 三个妹妹出嫁 , 弟弟在外地工作 , 家中9.4亩土地的种植任务几乎全落到了肖云和妻子身上 。
“你不知道那时候我们种地有多苦 , 光守水都像打仗一样 。 ”
肖云回忆 , 1998年以前 , 毛李镇三坪村干旱严重 , 全村就靠一根直径30厘米的水管 , 从临近的长湖抽水灌溉 。
从落差8米左右的长湖抽水 , 送到各块高低不平的田里 , 到村尾时 , “水量已填不满一根直径3厘米的管子” 。
干旱、肥力不足、虫害 , 各种问题集中到一起 , 每年的收成不足正常土地的80% 。
“这还不说 , 土地太分散了 , 光是插秧 , 9亩多土地 , 我和爱人要搞一个月才能完成;到了收割的时候 , 又要搞一个月才能收完 。 ”肖云回忆 。
从包干到户 , 到1998年 , 近18年 , 干旱缺水和土地碎片化 , 让毛李镇三坪村的村民吃了不少苦 , 土地利用率越来越低 , 发展瓶颈也越来越收紧 。
是时候改变了!
1998年 , 有村民提出 , 希望村里组织出钱出力 , 通过整修和开挖堰塘、打机井、将土地重新规划、分包等办法 , 从根本上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
村民们对这种“按户连片耕种”的呼声越来越高 。
时任三坪村支部书记的杜龙兵告诉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 从当年起 , 村两委就组织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普通村民参加的讨论会议百次以上 , 有时候为一块地、一块堰塘划到哪一片就要开几次会 , 以组为单位因地制宜落实“按户连片耕种”方案 , 收集关于面积划分、水源灌溉等意见1000多条 。
2002年 , 时机成熟 , 秋收刚结束 , 村两委就挨家挨户通知 , “先不着急种小春” 。
在毛李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 , 三坪村以小组为单位 , 各组织8—10名代表 , 用2班人、2根尺同时开始丈量土地 , 并组织“抓阄”分片 。
自此 , 全村土地被重新整合 。
按三等九级 , 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 , 以800平方米算1块田;条件都不好的 , 1200平方米算1块;条件一般的1000平方米算一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