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舰|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集体触礁事故,直接导致7艘驱逐舰报废


1923年9月8日 , 美国海军发生了海军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触礁事故 。 事故共造成7艘驱逐舰报废 , 2艘受创 , 23名海军官兵遇难 。

驱逐舰|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集体触礁事故,直接导致7艘驱逐舰报废
本文插图


【驱逐舰|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集体触礁事故,直接导致7艘驱逐舰报废】9月8日清晨 , 美国海军第11驱逐舰中队的14艘驱逐舰从旧金山港起航 , 从雄伟的旧金山大桥下依次穿过 , 向大海驶去 。
第11驱逐舰中队下辖第31、32、33驱逐舰分队 , 每个驱逐舰分队配备6艘驱逐舰 , 加上中队旗舰 , 整个驱逐舰中队一共拥有19艘驱逐舰 , 由于当时有5艘驱逐舰正在旧金山港中进行检修和故障维修工作 , 因此这次出航只有14艘驱逐舰参加 。

驱逐舰|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集体触礁事故,直接导致7艘驱逐舰报废
本文插图


该中队装备的驱逐舰是清一色的“克莱蒙森”级驱逐舰 , 平均舰龄不超过5年 , 均是当时美国海军的新锐驱逐舰 。 该级舰是美国海军在一战末期投入批量建造的驱逐舰 , 建造数量达到156艘 , 是美国海军史上建造数量第二多的级别 , 仅次于二战期间“弗莱彻”级驱逐舰175艘的建造量 。

“克莱蒙森”级驱逐舰全长95.7米 , 舰宽9.4米 , 满载排水量1188吨 。 在武器装备方面装备有4座102毫米舰炮 , 4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 该级舰拥有强劲的动力系统 , 4台锅炉和2台蒸汽轮机提供了27000马力的动力 , 使军舰的最高航速达到了35节 。

驱逐舰|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集体触礁事故,直接导致7艘驱逐舰报废
本文插图


1923年6月 , 第11驱逐舰中队在西雅图附近的普吉特湾完成舰队合成训练任务后 , 并没有立即返回母港圣迭戈海军基地 , 而是被安排在旧金山港进行休整 。

驱逐舰|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集体触礁事故,直接导致7艘驱逐舰报废
本文插图


直到9月份 , 该中队官兵们终于等到了可以返回母港圣迭戈的好消息 。 但是 ,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 海军部在归航途中又安排了一次效能竞赛 , 要求所有从旧金山返回圣迭戈的驱逐舰中队保持作战队形 , 以20节航速航行400海里 , 同时在航行过程中进行炮术和其他科目训练 , 最后以各中队到达的时间和舰艇状况决定竞赛胜负 。

驱逐舰|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集体触礁事故,直接导致7艘驱逐舰报废
本文插图



9月8日清晨 , 第11驱逐舰中队的14艘驱逐舰在中队司令官沃森上校的带领下 , 离开旧金山港 , 沿着加利福尼亚海岸线航行 , 以20节的航速来计算 , 舰队只需要一昼夜的时间便可以到达母港 , 随后官兵们将迎来一个休假期 , 在途中官兵们已经开始商量假期的活动安排 , 丝毫没有意识到过度放松之后 , 危险即将到来 。

驱逐舰|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集体触礁事故,直接导致7艘驱逐舰报废
本文插图


加利福尼亚海岸线素有“太平洋坟场”之称 , 是世界上海难发生最频繁的海区之一 。 而其中部的圣芭芭拉海峡又是返回圣迭戈的必经之路 , 就在第11驱逐舰中队出发的那天早晨 , 一艘来自班轮刚刚在翁达角触礁沉没 。

驱逐舰|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集体触礁事故,直接导致7艘驱逐舰报废
本文插图


9月8日上午 , 第11驱逐舰中队的14艘驱逐舰 , 以分队为单位排成三列纵队 , 在旗舰“德尔菲”带领下沿加利福尼亚海岸线南下 。

在夜幕降临之后 , 编队进入了最危险的圣芭芭拉海峡 , 海上的雾气越来越重 , 能见度也越来越低 , 为了确保航行安全 , 编队指挥官沃森上校下令将编队队形改为一列纵队 , 在旗舰“德尔菲”号身后 , 第33分队4艘驱逐舰、第31分队5艘驱逐舰、第33分队4艘驱逐舰依次排成一列纵队鱼贯而行 , 每艘舰的前后间距大约200米 , 航速还是20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