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从见证“先锋”到萌发自己的声音,邱华栋和东西寻找新的叙述空间 | 40年·星辰回响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从见证“先锋”到萌发自己的声音 , 邱华栋和东西寻找新的叙述空间 | 40年·星辰回响
我们将陆续为大家带来这组专题文章 “40年·星辰回响” , 和年轻时的作家们相遇对话 。
今天带来作家邱华栋和东西关于成名作的回忆 。
邱华栋
城市上空的星光
刊于 1996.5.16文学报
文学报|从见证“先锋”到萌发自己的声音,邱华栋和东西寻找新的叙述空间 | 40年·星辰回响
本文插图

文学报|从见证“先锋”到萌发自己的声音,邱华栋和东西寻找新的叙述空间 | 40年·星辰回响
本文插图

说起我的“成名作” , 应该算是发表于《上海文学》1995年1期上的中篇小说《手上的星光》了 。 这部中篇小说写于1994年夏天 , 小说由《上海文学》刊出时做了醒目的处理 , 封面以四号大字分别排列了王蒙、邱华栋、韩少功等几个名字 , 内文我的小说也是头条的位置 。 小说发表后 , 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 除了华艺出版社决定出版我的小说集外 , 这部描写当下城市青年生存状态的小说也收入了几种当前“走红”作家的小说合集 。 我在不久前还得到消息 , 这部小说被一位善拍城市片的名导演看中 , 打算改编成其正在拍摄的《城市三部曲》中之一部了 。 我自己也把它视作我走上文坛的第一部呈现我的创作水平的相对成熟的作品 。
在这一部小说中 , 我写了几个城市青年人的一些经历 , 以充斥着当下现实与城市风景的细节描写和破碎的情感与欲望的游戏的结构 , 对九十年代的城市作了“光斑”般的扫描 。 我为什么写出了这样一部作品?这与我的经历密不可分 。
文学报|从见证“先锋”到萌发自己的声音,邱华栋和东西寻找新的叙述空间 | 40年·星辰回响
本文插图

■《手上的星光》2016年版
199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北京 , 起先在一家机关工作 , 后来调入一家报社当采访人员 , 那时候我二十四五岁 , 血气方刚热情似火 , 天天为抓报纸的社会版新闻而满世界跑 , 而到了晚上 , 我就躲在我的屋子里写小说 。 在此之前我已练习写作五六年了 , 并出版过青春期意义上的诗集和小说集 , 一走上社会 , 我立即就被汹涌的现实浪潮给淹没了 。
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与呈现极其丰富 , 而且大都以城市为背景来展开 , 作为身陷这种环境中的我 , 当然无法回避了 。 那时候我正琢磨如何从我所喜爱的作家的阴影下走出来 , 重新发现一个去表现的天地与叙述的视角 。 我苦思冥想 , 当时我住在京城某个靠近第三使馆区的一幢塔楼的顶部 , 这使我可以常常窥探与俯瞰城市 , 在白昼的阳光与夜晚的灯光辉映下城市漫无边际地扩展开去 , 成为我所打量的审美对象 。 城市作为人类的精密杰作 , 已经成为人的故事与生命展开的场所 , 忽然一天我开了窍 , 我想也许我要把视点放在当下现实并去努力表现 , 我不就开辟出一片新的叙述空间了吗?我十分兴奋 , 主意已定了 。
文学报|从见证“先锋”到萌发自己的声音,邱华栋和东西寻找新的叙述空间 | 40年·星辰回响
本文插图

■1990年代的北京街头
有一天我去参加一个做生意的朋友策划的活动 。 他从机关跳槽下海 , 干了几年就“不明不白”地成了百万富翁 , 在活动进行中一个非常漂亮的歌女为大家唱了一首歌 , 但她因感冒没唱完就下台了 。 很多人都没注意她 , 我坐在她很远的对面打量着她 , 她穿一件虎皮斑纹的超短裙 , 忽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她朝我笑了笑 , 是那种清亮的、抱歉的、探询的、问候的笑 , 我也笑了 。 可后来吃饭时她不见了 , 我问我的朋友 , 他告诉我她只是一个漂泊的歌女 , 为挣50元来献歌一首的——她已经走了 。 但那一眼我和她的对视深深地震动了我 , 一种共同的漂泊与寻找在我们对视时刺痛了我 。 晚上我回家后灵感蜂拥 , 一些我在这座城市认识的各种各样的边缘人的故事纷至沓来 。 我开始写这部作品了 , 一周之后我写完了它 , 由于对上海几家文学杂志的由衷的喜爱 , 我把它寄给了《上海文学》 。 该刊的编辑老师很快给我回信 , 说小说将安排在1995年1期隆重推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