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经济日报:粮食丰收依然要重粮惜粮

9月23日 , 农业农村部宣布 , 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 全年粮食产量有望高位增产 。 在疫情与灾害叠加的多灾之年 , 粮食生产能获丰收 , 既来之不易又意义重大 , 也让我们对粮食产业有了新的认识 。 粮食生产极端重要 , 又是天然弱势产业 , 必须坚决筑牢产业基础和补齐发展短板 , 要在全社会形成重粮惜粮的浓厚氛围 。
粮食丰收来之不易 。 今年的粮食生产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 春耕备耕时过新冠肺炎疫情关 , 南方水稻双抢时过洪涝关 , 东北秋收前过台风关 , 还过了草地贪夜蛾病虫关 , 最终实现丰收 。 这启示我们 , 农业面临的各类风险日趋增多 , 极端气候导致的农业灾害及重大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 , 都可能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 必须夯实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和提高抗风险能力 。
粮食丰收意义重大 。 今年粮食有望高位增产 , 证明中国饭碗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宽广的回旋余地 , 为充实居民菜篮子、农民钱袋子作出了贡献 , 赢得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主动权 , 让我国的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 。 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 , 即使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 , 也未对我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 这说明 , 以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 , 我国能够从容应对全球粮食市场异动 。
人们对粮食安全高度关注 , 担心粮食供给紧张 , 这是可以理解的 , 说明吃饭问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分量是很重的 ,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须臾不能放松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 粮食供应始终没有出现问题 , 无论是上千万人的武汉还是偏僻的西部乡村 , 即使采取了严格的封闭管理措施 , 人们也没有饿肚子 。 实践表明 ,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 重粮抓粮、爱粮惜粮任何时候都是睿智的 。 不能因为粮食产业的产值低 , 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小 , 便轻视粮食、忽视农业 。
我国稻谷和小麦已连续多年产大于需 , 库存逐年增加 。 对此 , 有人认为 , 不需要种那么多粮食 , 只要有钱 , 哪儿都能买到粮食 。 然而 , 事实是到了危急关头 , 花大价钱也难买到;即使能买到 , 也不够吃 。 毕竟 , 全球粮食的可贸易量只是中国产量的一半 。 还有人认为 , 18亿亩耕地红线没必要守 , 把耕地用于非农建设 , 可以创造更多财富 。 但事实是 , 人多地少的中国必须保有一定量的耕地 。 毕竟 , 高标准农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四成 , 大部分耕地还是中低产田 。
毋庸讳言 , 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始终不容忽视 , 行政推动是中国粮食安全之路的一条重要经验 。 2004年以来 , 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步入增长通道 , 持续时间之长、增长幅度之大、稳定程度之高 , 历史罕见 。 原因之一 , 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声音 , 中央始终保持了支持粮食生产的战略定力 , 强调财政支农、耕地红线 。 今年 , 国家更是把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下达各省份 。 这说明 , 近年来的支粮政策体系是成功的 。 随着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 , 支持粮食发展的政策取向不能变、政策力度不能减 。
【粮食生产|经济日报:粮食丰收依然要重粮惜粮】今后 , 要下决心把粮食生产的基础打得更牢 , 尤其要持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 现实中 , 农民种地面临比较效益低的问题 , 要让种粮在经济上不吃亏 。 为此 , 要推进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 摊薄粮食生产成本;调整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 在合理确定收购量的前提下 , 适当提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推进谷物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 , 让农业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更从容 。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乔金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