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杨浦三个小区“合体” 破围墙更破心墙( 二 )


两年前采访人员曾走访过这三个小区 , 当时的社区空间狭窄 , 设施陈旧 , 如今再访 , 环境完全变了样 。 小区多了一个中心广场 , 孩子们在五彩的儿童活动场内玩滑梯 , 大人们在林荫下的座椅上交谈 。 广场中央还有一个造型特别的雕塑 , 三片不规则构件晚上会发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 , 纪念着三个小区的“合体” 。
突破 , 从围墙到心墙
傍晚时分走在辽源花苑的小径上 , 几个年轻人盘腿坐在地面涂鸦 , 一个个窨井盖变成了彩色的图画 。 “我画的是个地球 , 这是非洲、大洋洲……”画画者是来自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 。 小区阿姨们买菜回来 , 蹲在路边看得津津有味:“小姑娘画得老好的 。 ”
这样的景象 , 在辽源花苑的居民眼里已是常态 。 因为当初这个小区的改造 , 就是源于一支大学团队与居民的共同探索 。
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社区规划师陆勇峰还记得三年前刚到小区调研的情景 。 “三个小区各自空间很小 , 但犄角旮旯很多 , 空间得不到有效利用 。 小区之间有高达5米的‘打靶墙’ , 把公共空间彻底割断了 。 ”从那时起 , 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在他脑海里形成 。
2017年3月8日 , 第一次意见征询会在睦邻中心最大的会议室举行 , 陆勇峰记得非常清楚 , 那天来了100多位居民 。 当陆勇峰把“破墙合并”的方案提出来以后 , 居民炸开了锅 , 把设计师团团围住 , 都觉得不可能实现 。 从方案设计 , 到业委会征询居民意见 , 到方案调整 , 再到敲定最终计划并获得三分之二居民通过 , 前后经过了一年时间 。
“一开始 , 打虎山路1弄的居民比较反对 , 这个小区的管理设施和条件都比其他两个小区好 , 担心小区围墙打开了 , 会‘拉低’小区的环境和‘身价’ 。 ”江浦路街道五环居民区书记虞净说 , “合并小区 , 打破的不仅仅是围墙 , 更是心墙 。 ”
陈秀莉夫妻住在铁路公房一楼 , 老先生腿脚不便 , 夫妻俩便在自家天井开了一扇门 , 方便残疾车每天进出 。 然而社区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违建的门拆除 , 夫妻俩一开始坚决反对 。 “很多老年人房子买在一楼就是看中天井可以停车、晒被 。 ”虞净说 , 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 , 门封闭以后 , 建设团队又专门给一楼居民开了扇窗 , 让阳光照进院子 。 后来 , 夫妻俩也成了社区志愿者 , 主动帮助协调改造过程中的邻里矛盾 。
2018年10月 , 三个小区完成合并更新 , 但还缺一个名字 。 自治团队发起了新家园名字征集令 , 没想到一发出去就收到了十几个居民的邮件 , 还有阿姨发来家里宝宝取的名字 。 经过所有业主和租户一人一票投票 , “辽源花苑”诞生了 , 寓意小区改造好以后像花园一样美丽 。
共享 , 从小家到大家
改造后的辽源花苑里有一条颇受居民欢迎的健身步道 , 从小区内部一直延伸到外面的打虎山路上 。 傍晚 , 街上烟火气十足 , 周边学校下课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边走边嬉闹 , 居民买好菜在路边的休闲座椅上歇脚 , 还有年轻人在健身步道上跑步 。
社区更新的脚步不仅限于小区内部 , 还延伸到了整个街区 。 一个充满设计感的座椅 , 一个街角雕塑 , 一个绿化厕亭 , 无不透露着设计师的匠心 。 “很多创意其实都是来自于周边居民的建议 。 ”陆勇峰说 , 社区和街区是居民共享的空间 , 充分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 , 让居民自己亲手设计和维护共同的家园 , 这才是城市更新的意义所在 。
共治共享的理念 , 在滨江建设中同样得到体现 。 “过去 , 滨江建设更关注公共空间开发了多少 , 修建了多少公园、绿化和道路 。 ”杨浦区滨江办常务副主任、滨江公司董事长左卫东说 , 如今滨江建设更应从人民的角度出发 , 建设以人为本的软硬件设施 , 引入百姓喜闻乐见的商业业态 , 从细节处体现人性和温度 。
位于杨浦大桥以西的杨浦滨江岸线上 , 一座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 , 是“人人屋”党群服务站 。 “人人屋”的名字 , 本来就是人人都在一起的意思 。 这样的党群服务站 , 到今年底将有8处 , 平均每700米滨江就有一处 。 而未来 , 他们除了服务市民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人民建议征集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