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初中生挨耳光后跳楼,“爱的教育”不能变成“爱的放弃?”

_原题为 初中生挨耳光后跳楼 , “爱的教育”不能变成“爱的放弃?”

面对犯了点错的孩子 , 家庭与学校要多一点办法与耐心 , 让他们在感受到教育的同时也感受到爱 , 最大程度地避免悲剧发生 。
武汉一名14岁的初中生 , 因与同学玩扑克 , 被叫了家长到校配合管教 。 在被母亲打了两个耳光后 , 该初中生从教学楼跳楼自杀 。
教育|初中生挨耳光后跳楼,“爱的教育”不能变成“爱的放弃?”
文章图片

一个年轻的、还带着些稚嫩的生命 , 就这样以令人难以接受的方式离开了 。 表面上看 , 可能是孩子的母亲在公共场合打耳光 , 导致孩子跳楼 。 但青少年自杀背后往往牵扯着诸多复杂的原因 。
失去孩子 , 对母亲来说将是长久难以消弭的阴影 , 对于其他更多具有家长身份的父亲、母亲而言 , 要把这个悲剧当一面镜子 , 反思家庭教育是否过于简单粗暴 , 是否把孩子当成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的附属品 。
家庭是孩子最后的避风港 , 如果孩子意识到从家庭中都得不到庇佑 , 最后一根稻草将会随时压垮他们 。
也有网友指出 , 学生玩扑克的行为 , 是否有必要到非叫家长不可的地步 。 的确在近些年 ,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出现了不少问题 。 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 , 通常会被“追责”到家长身上 。 倘若能够在局部范围内处理好这一事件 , 不将其扩大化 , 或者通过家访的形式 , 在一对一的小环境下对孩子进行教育 , 是不是会将这起悲剧发生的几率降至很低?
人们常常渴望一种理想化的亲子关系与教育关系 , 在这种理想化的想象中 , 孩子永远听话、乐于学习 , 家庭与学校都轻轻松松、开开心心 , 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 家庭有生存压力 , 学校有升学压力 , 除此之外 , 两者都还有千丝万缕、无处不在的其它压力 , 这些压力集中在一起的时候 , 会无意识地传导到孩子身上 , 尤其当某一偶发事件发生时 , 不排除这一事件成为全部压力的一个释放口 , 孩子难以承受这瞬间的重压 , 悲剧由此产生 。
据报道 , 在上海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中的调查显示 , 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 , 而大多数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 。 在这个令人感到无比沉重的数据面前 , 作为成年人 , 尤其是为人父母者 , 难道不应该进行系统的、持续的反思吗?
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 , 自杀固然有瞬间情绪失控的成因 , 但更多是长时间负面情绪累积的结果 。 如果在犯错后能够在一个郑重但却不是那么严厉的环境下接受批评 , 或许“叫家长”以及“挨耳光”并不足以致使一个人走上绝路 。
世界名著《爱的教育》普遍被认为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小说 , 但文学家夏丏尊却说:“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 , 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 ”我们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学校接受“感恩教育”时泪流满面 , 很多时候却忘了作为父母师长该怎么以身作则 , 把“爱的教育”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每一天、每一个环节 。
“爱的教育”当然不是溺爱 , 而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与沟通 , 这样的教育才会让孩子变得坚韧 , 有承受力 , 有责任与担当 。 面对犯了错的孩子 , 家庭与学校要多一点办法与耐心 , 让他们在感受到教育的同时也感受到爱 , 如此才会最大程度地避免悲剧发生 。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韩浩月
编辑 汪垠涛
【教育|初中生挨耳光后跳楼,“爱的教育”不能变成“爱的放弃?”】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