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不良倾向伤教学伤科研 高校教师职称咋评更科学?
:原题为_新华社|不良倾向伤教学伤科研 高校教师职称咋评更科学?。
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 , 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 , 明确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 。
相关不良倾向如何破?改革还要过几道关?新华社采访人员就此走访了多地高校与相关教育管理部门 。
文章图片
【新华社|不良倾向伤教学伤科研 高校教师职称咋评更科学?】相关不良倾向影响亟需改正
--伤教学 。 “以往评职称 , 往往只看重发了几篇论文、出版了几部专著、拿到几个课题等量化指标 。 ”多名高校教师告诉采访人员 , 教学质量好不好、学生是否有进步这些难以量化的内容在职称评定考察中被“边缘化” 。 这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 多名在校大学生抱怨 , 部分职称高、头衔亮的科研明星 , 上课时或照本宣科或匆匆忙忙 , “感觉自己对老师来说很多余 。 ”
--伤科研 。 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 即“C刊”)设计研制者南京大学苏新宁教授指出 , 部分高校还存在论文评价机制问题:通过论文评价教师学术能力时 , 忽视论文质量 , 只看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是否SCI期刊、是SCI的一区或二区 , 错误地将评价期刊的指标等同于评价论文价值的指标 。 部分高校将在SCI期刊上刊发论文与重金奖励挂钩 。
苏新宁等专家指出 , “畸形”的评价标准与物质利益将正常的科研评价异化为“学术GDP” 。 这一方面导致国内高校不必要的版面费开销“暴增” , 另一方面诱发学术不端行为 。
--伤教师 。 “帽子”、项目、奖项等学术荣誉、资源容易向少数官大、资深的教师集中 , 对高校青年教学科研工作者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
江苏一高校学科带头人告诉采访人员 , 他发现每年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他署名的论文中 , 有约三分之二他自己并不知情 。 “莫名其妙就收到论文录用通知 , 部分论文的通讯作者至今仍未与我联系 。 ”但青年教师发论文却是“难上加难” 。
“青椒”本是高校青年教师用于自称的网络词语 , 现在却被“青焦”一词代替 。 不少青年教师说 , 自己既要授课又要带学生 , 既要顾家带娃又要挤时间做科研 , 申请项目时比不过资深前辈 , 可如果几年内拿不到若干重大课题、没有在高质量期刊上发几篇论文 , 很可能就被直接淘汰 。
职称咋评更科学?
当前已有部分高校针对职称制度改革进行有益探索 。
--更看重“教学好” 。 “华松上课有三宝 , 案例、板书、喝水少 。 ”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副院长蒋华松扎根讲台30多年 , 是学生心目中的“数学演说家” 。 在他的职称评审材料中 , 没有论文 , 仅有一项署名排在第3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以及《高等数学》等教材专著 。 2019年 , 南林调整政策 , 蒋华松通过主要面向教授公共课、基础课老师的“教学专长型”类别评上正高级职称 。
北京理工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杨静说 , 2019年学校新增设专职辅导员岗位 , 单独设置辅导员系列职称晋升条件 , 并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实行单列指标、单独评审 。 工作成绩优秀的辅导员可晋升高级辅导员、正高级辅导员职称 , 分别与副教授、教授同级别 。
--更看重“能转化” 。 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专业的李灵芝老师 , 从事农技推广5万多亩 , 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 培训菜农和贫困户近万人次 , 带动种植户30000户以上 。 但如果按老规矩评职称 , 她这些成绩还比不上一篇SCI论文 。 学校探索并实施“推广型教授”职称评审新规后 , 她获评正高级职称 。
推荐阅读
- 新华社|新冠检测慢 美政府拿实验室经费开刀
- 新华社新闻像科幻小说!望远镜捕捉到黑洞“吞噬”恒星罕见画面
- 新华社|日媒:日本社会正适应“与疫情共存” 经济活动逐步回归正常
- 新华社|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在人体皮肤上存活9个小时
- 大桥|该抓!11人竟跑到港珠澳大桥的桥墩上垂钓
- 新华社|研究发现:26种常与人接触的动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 新华社|拳击——全国女子拳击锦标赛:史娅卓晋级
- 新华社|研究发现:新冠二次感染症状可能会更严重
- 新华社|像科幻小说!望远镜捕捉到黑洞“吞噬”恒星罕见画面
- 新华社|瑞德西韦治新冠疗效甚微引哗然 欧盟或重新评估订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