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用法治思维和方式优化资本市场生态——访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

2020年 , 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发展30周年的光辉时刻 。 站在“三十而立”的历史节点上 , 资本市场将全面落实对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要求 , 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和良好生态 。 科创板、创业板推行注册制 , 新证券法明确“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 , 对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 。 但是改革从来不会和风细雨 , 如何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 完善实施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的机制?就此问题 , 本报采访人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 。
诚信建设直接关系资本市场根基
“法治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功能就是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 。 ”刘俊海表示 。
投资功能的失灵曾经是我国资本市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目标有二: 一是发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 , 推动资本的形成 ,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发挥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 , 确保股市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 不断为广大投资者创造投资回报 。
但遗憾的是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这两个功能的发挥都严重受到制约 。 皮之不存 , 毛将焉附?融资功能的疲软与投资功能的缺失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 投资功能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 , 融资功能派生于投资功能 。 当投资功能失灵时 , 无论什么样的灵丹妙药都无法康复其融资功能 。
投资 , 尤其是股权投资 , 其本质属性就是为了追求超出资本的利润而将资本提供给公司使用 , 并甘愿承受投资风险(不含融资人及其受托人的道德风险与失信风险) 的商事活动 。 如果资本市场缺乏全球资本市场共有的投资功能与财富共享效应 , 广大投资者无法分享融资公司的发展成果 , 那么 , 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必然会夕阳西下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我国资本市场暂时处于低迷的症结之一 , 并非资金之匮乏 , 而是信心、诚信与法治之匮乏 。
毋庸讳言 , 我国资本市场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 , 仍存在一些道德严重滑坡 , 劣币驱逐良币的混乱现象 。 形形色色的欺诈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上市公司及其董监的虚假陈述以及券商对客户的误导交易)、不公平交易行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严重不公允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恶意不分红、市场专业人士(含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 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失职等失信“毒瘤”直接侵蚀着资本市场的肌体 。 因此 , 高度认识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
加强诚信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大的历史节点时期 , 提升我国国际软实力的战略举措 。 资本市场诚信水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法治状况优劣的核心指标 。 近年 , 我国有些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的道德表现不佳 , “一粒老鼠屎 , 坏了一锅汤” 。 任何单一中国企业和公民的失信行为都会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中国人乃至海外华人的诚信株连效应 。 为打造诚信中国品牌 , 改善国际形象 , 维护国家利益和民 族利益 , 也必须加强资本市场诚信建设 。
“诚信法则 , 应该成为资本市场的‘第一法则’”刘俊海说 。
资本市场立法更加注重公平公正
“监管者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 深化改革 , 化解矛盾 , 维护稳定 , 凝聚共识 。 ”刘俊海表示 。
资本市场立法应更加注重公平公正 , 扭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传统思维 。 在证券市场 , 层出不穷的“包装上市”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 , 就是由于此种上市模式虽不公平、不诚信 , 但具有巨大的圈钱效率 , 能在短时间为上市公司和控制股东聚敛亿万资本 。 至于投资者遭受虚假陈述的损失问题似乎只是一个公平问题 , 而公平问题居次于、让位于效率问题 。 刘俊海认为 , 这种片面追求效率而漠视公平的思维必须扭转 , 资本市场立法应更加注重公平公正 。 相关立法与政策方案越公平 , 就越能激发人们创造价值和积累财富的内驱力 , 资本市场就越有效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