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高考作文20年:命题类型变化敌不过套路长存( 二 )


套话作文不仅出现在浙江的高考语文考场上 , 在同样以作文题目超脱、人文色彩浓厚为特色的江苏省也存在 。 曾多年担任该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永康在点评高考作文时也称 , 考生喜欢引经据典、写华而不实的文章 。 2005年 , 江苏高考作文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 , 成千上万考生不约而同地写起了同一位古代名人——项羽 。 项羽的乌江自刎姑且算是人生的“豹尾” , 但也使得阅卷者一看到项羽就心里发“毛”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2007年 , 江苏高考一篇反映父亲割麦子的作文《怀想天空》 , 以朴实、真实的文字脱颖而出 , 获得满分 , 引人注目 。
话题作文弊端尽显的情况下 , 全国范围内 , 一种新的作文命题类型——新材料作文面世 , 这相当于话题作文和过往材料作文的整合升级版 。 倪江解释称 , 通过材料给予一定情境和限定 , 读懂材料才能作文 , 同时又保留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特点 。 在一些省份的考题中 , 甚至还出现“材料+命题”的形式 , 为的是进一步加大限制 , 防止套作 , 并呼吁考生写真情实感的文字 。
但这样做的收效并不明显 。 在浙江 , 浮夸、华丽的文化散文依然泛滥 , 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曾对此称之为“文艺腔” 。 倪江则表示 , 在倡导写真情实感后 , 华丽文风虽然没有了 , 但文章依旧矫揉造作 。 他举例说 , 学生写作时会倾向选择亲情类话题 , 于是一个班四五十人的考卷里 , 出现了二三十人的作文写的都是爷爷奶奶去世 。
“当我们强调某一方面时 , 情况又会往另一方向发展 , 按下葫芦又起瓢 。 ”胡勤在其编著的《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与例文分析》中提到 , 在指导高中生写作时 , 经常要学生到小学、初中生的文章中去找感觉 , 因为他们的文章率真 。 2012年 , 浙江高考作文题是关于“做路边鼓掌的人还是做英雄”的探讨 。 高考过后 , 浙江当地语文教研员找来成绩较好的小学生和初中生 , 按高考要求 , 让其共完成17篇习作 , 经高考阅卷组批改 , 50分以上的有6篇 , 平均分47.3分 , 高出高考作文平均分6分 。
2012年 , 北京市高考没有满分作文 。 当年作文题是一个关于铁路巡查员的材料作文 , 而考生交上来的文章充斥着那些年盛行的“感动中国”人物材料 , 还有司马迁、苏轼等古人照例来“开会” , 千篇一律现象尤为严重 。 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非常愤怒 。 “一千个人心中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但你明明画了个贾宝玉 , 非说是哈姆雷特 , 这就不行!”漆永祥说 。
漆永祥还一连列举出高考作文中赌咒发誓体、空言泛语体、四平八稳体、排山倒海体、生僻艰涩体、文白夹杂体等15种写作的不良文风 , 统称为“高考体” , 并向“高考体”宣战 。
为破解考生们写作过于抒情、套作的顽疾 ,2010年后 , 高考写作的风向再次调整 。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背景下 , 2009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规定:语文考试中 , 学生要能写“论述类文章” , 即对事物、观点加以阐述论证的文章 , 不拘泥于传统议论文 , 政论文、时评等都可纳入论述类文章的范畴 , 考查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过去近十年 , 各地高考作文虽基本不限文体 , 但也大都有“明确文体”一说 , 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考查成为其共同的方向 。
但学生的作文又呈现出新的套路 。 杭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高级教师钟峰华迄今为止参与了近10年高考作文阅卷 ,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依据他的切身体验和观察 , 近年来高考中的“套路文”有增无减 , 每10篇作文中差不多有4篇使用套路 , 而引用的名人素材完成了从中国古代到现当代再到国外人物的“迭代” 。 李浩是浙江某地资深语文教师 , 参与了多年高考作文阅卷 , 也是今年的阅卷员 , 据他观察 , 今年高考作文中 , 引用名人名言的文章占到了八成以上 , 近两年文章中不见了中国古代名人 , 而是多了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波伏娃 , 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 , 莎士比亚等名字 , 以及公众较为陌生的西方人物 , 抑或引用西方某位名人较为生僻的名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