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4载山海同行 安顺大地镌刻青岛印记( 三 )


身为挂职副县长的李新萌不光是普定县善补短板的“招商官”,还是多智多谋的“诸葛亮” 。
被誉为“中国韭黄第一县”的普定县,有着160多年的韭黄种植历史 。韭黄生长前,大田韭菜需要长足身板,将暴露在阳光下的绿油油的韭菜齐地铲掉,然后在韭菜轮廓上扣上塑料高帽,韭菜轮廓在塑料帽内不见阳光的情况下长成韭黄 。
24|24载山海同行 安顺大地镌刻青岛印记
文章图片

普定县农民在冲洗收韭黄
一个事实是,百余年来,这些被铲掉的绿色韭菜均被种植户当废品扔掉 。尽管生产力发展到今天,当地这种铲除韭菜抛弃的传统做法,依旧没有改变 。
24|24载山海同行 安顺大地镌刻青岛印记
文章图片

普定县农民在收韭黄
“在山东,这些绿油油的好韭菜哪里舍得扔?”李新萌说,他为此算了一笔账:如果将老百姓每年铲除的2~3茬被扔掉的韭菜脱水利用起来,每亩地可增收2000元,全县每年种植的10万亩韭菜,可让老百姓多收入2亿元!
对此,他代表普定县向国内韭菜深加工企业发出邀请,筑巢引凤引进韭菜深加工技术,将扔掉的韭菜脱水利用 。这一前所未闻未有的新项目,将于今年10月底上马 。
“输血村”到“造血村”的变迁
24年来,安顺与青岛山水相连,青岛给予安顺源源不断的资金帮扶 。
安顺向半岛全媒体采访人员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仅2016年以来,青岛市就向安顺市拨付了10.55亿元帮扶资金 。输血式的帮扶不但向安顺各个角落渗透,而且这些曾依靠输血扶持的村落,如今具备了造血功能 。
初秋的云贵高原,气温不减 。
24|24载山海同行 安顺大地镌刻青岛印记
文章图片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良田镇坝草村,数十名头顶草帽、身着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群众,正在火龙果基地里除草 。
处在典型亚热带低河谷自然气候区的火龙果基地建成初期,因缺乏修建蓄水池和引水管道的资金,致使火龙果苗一度不能进田入土 。
24|24载山海同行 安顺大地镌刻青岛印记
文章图片

布依族妇女潘启红在菊花棚劳作
“没有蓄水池和引水管道,也就意味着火龙果基地是个半成品 。”良田镇镇长苏洲洲说,就在他们无计可施时,青岛市送来的帮扶资金,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他们在山顶修建起了能一次灌溉百亩火龙果基地的大型蓄水池 。同时,青岛市还向他们派来了高校的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他们也派出政府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前往青岛指派的高校学习火龙果栽培技术 。
24|24载山海同行 安顺大地镌刻青岛印记
文章图片

手持金刚钻,敢揽瓷器活 。掌握种植火龙果技术的农民纷纷依靠当地特有的气候环境种植起了火龙果 。如今,仅良田镇火龙果植种植面积就超过1.2万亩,助1600口人成功脱贫 。
24|24载山海同行 安顺大地镌刻青岛印记
文章图片

在安顺经济开发区,一块“青岛西海岸新区对口帮扶项目产业园”的大牌子,矗立路边格外显眼 。牌子的周边,是西海岸新区输入资金建起的数十个菊花大棚 。
24|24载山海同行 安顺大地镌刻青岛印记
文章图片

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安顺的帮扶基地
阿歪寨村43岁的布依族妇女潘启红,正在菊花大棚里为菊花锄草和浇水 。潘启红说,早些年她在家中闲着无事,家里人口多,家境不好,如今在家门口的她每年可赚3万多元 。
24|24载山海同行 安顺大地镌刻青岛印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