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之写乎|《红楼梦》疑点:“白首双星”到底何意?宝玉与湘云终为夫妻?( 二 )
文章图片
二十九回 , 黛玉因张道士提亲一事有话:“昨日张道士说亲 , 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 , 你心里生气 , 来拿我煞性子 。 ”“那宝玉又见他说‘好姻缘’三个字 , 越发逆了己意 , 心里干噎 , 口里说不出话来 , 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 , 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 , 喊着要砸了通灵宝玉 。 提亲一事闹出如此动静 , 三十回两人刚刚和好 , 谁知一波刚平 , 一波又起 , 平添一麒麟 , 你让酸嫉小性儿的黛玉情何以堪 。
所以三十一回金麒麟一节无疑又是刻画黛玉形象浓墨重彩的一笔 。
你看金麒麟一出现 , 湘云又到 , 黛玉便“心下忖度着 , 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 , 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意上撮合” , 担心生隙 , 悄悄前来窥察宝湘之举 。 不想却听到宝玉心声:“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 , 若说这话 , 我也和他生分了 。 ”黛玉“不觉又惊又喜” , 紧接着宝玉又一番肺腑之言 , 宝黛爱情终于趋于明朗和谐化 。 宝黛爱情的稳固 , 无形中又在排斥其他人 。
文章图片
再次 , 从小说文脉上来看 , “宝湘遇合说”难有说服力 。
全书主要围绕宝黛钗的关系展开 , 这从判词和《红楼梦》曲不难看出 。 十一首判词 , 其中十首各单写一钗 , 只第一首合写黛玉宝钗 。 曲词除过引子和收尾两支 , 所剩十二支 , 出现十二钗之外 , 有宝玉出现 。 仍然是十支各单写一钗 , 第一支合写宝黛钗 , 第二支合写宝黛 。 不管是判词还是曲子 , 合写之词(不管是钗和钗 , 还是宝玉和钗)似均与湘云无涉 。
二宝姻缘里 , 宝钗内心对宝玉有过爱意 , 而少女时期的湘云“幸生来 , 英豪阔大宽宏量 ,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 好一似 , 霁月光风耀玉堂” , 虽然“爱哥哥”“爱哥哥”地叫着 , 但内心坦荡开阔 , 不曾有男女私情 , 直到配得如意郎君 。 难道曹雪芹会写成宝黛钗云四人的爱情故事吗?
文章图片
最后 , “宝湘遇合说”不合小说逻辑 。
如果宝玉得到了金麒麟 , 就代表着和湘云最后的遇合 , 那不是“金玉金姻缘”了吗?若只大小麒麟注定姻缘 , 那置通灵宝玉于何地?若只讲“金玉姻缘” , 湘云有金麒麟 , 宝玉有通灵玉足矣 , 何故多一大麒麟?
宝玉曾经亦得到蒋玉菡的一条大红汗巾子 , 后给了袭人 , 暗伏袭人与蒋玉菡的姻缘 。
宝玉有了张道士那个金麒麟 , 不见得一定关涉宝玉的姻缘 , 他也可能转赠他人 。
文章图片
(三)“宝湘说”不太合理 , 那么金麒麟所伏的“白首二星”到底何指?
再看回后脂批:
“【戚序】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 , 正此麒麟也 。 提纲伏于此回中 , 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 ”
不难理解 , 大小麒麟的“二星”指湘云和卫若兰 , 也就是说湘云和卫若兰后来结为了夫妻 。
只是 , 还有一个问题:湘云和若兰白首了吗?
“襁褓中 , 父母叹双亡 。 纵居那绮罗丛 , 谁知娇养?”“厮配得才貌仙郎 , 博得个地久天长 ,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 ”湘云出生于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 , 父母在其幼儿时期双亡 , 湘云由叔叔抚养 , 虽贵为千金 , 却同丫鬟们一样整日做着女红 。 幸而与才貌仙郎的卫若兰成婚 , 二人琴瑟和谐 , 足以疗治不幸岁月的伤痛 , 也算苦尽甘来 。
只可惜 , “几缕飞云 , 一湾逝水” , “终究是云散高唐 , 水涸湘江” 。
文章图片
传说楚襄王游高唐 , 梦见巫山神女 , 神女自云为高唐之客 , 旦为朝云 , 暮为行雨 。 后人常把朝云暮雨作为男女情爱的代名词 。 又传说舜帝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寻夫未果 , 洒泪化斑竹 , 二妃终死于湘江 。 “湘江”古称“湘水” , 楚人对湘水寄予了深切的感情 , 视其为爱之河 , 幸福之河 。 “高唐”“湘江”可以理解湘云和卫若兰的感情非常深厚 。 但最终是“几缕飞云 , 一湾逝水”的“云散”和“水涸”的悲剧结局 , 两个人并未白头偕老 。 “展眼吊斜晖 , 湘江水逝楚云飞” , “斜晖”暗示湘云很可能晚境孤苦凄凉 。
推荐阅读
- 爱阅读|赵本山辉煌时期到底有多强? 怀中抱美人都不算什么 最后一张图才叫霸气,
- 阅读悦读之写乎|古人是怎么说话的?,古代为何“文”与“言”不统一
- 海峡网|遇见一场城市的阅读之潮,烟火气里飘书香
- 福建闽南网|群众畅享“文化大餐”,泉港开启“云阅读”模式
- 鲁网泰安频道|泰安小选手李志邦获三等奖!第二届山东少年马拉松阅读大赛圆满收官
- 妈妈亲子阅读|却偷偷假扮乞丐去讨饭,回宫后连斩5名高官,皇帝下令开仓放粮
- 悦读圈|帮助创立了佛教?,朱新渝: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一说到了天竺国
- 阅读悦读之写乎|谁才是贾母最偏爱的人?是王熙凤还是林黛玉?,《红楼梦》里
- 读后感|阅读随感:孙犁说古今日记
- 读后感|《虚土》:荒诞是唯一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