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为何文人多老饕?( 二 )


陆游还曾得意地挥笔写道:“天上苏陀供 , 悬知未易同” , 意思是说自己做的葱油面味美得如同神仙享用的苏陀(即油酥) 。陆游还跟苏轼一样喜欢发明新菜 , 一心想要做个富有创新精神的美食家 。曾经在一首诗的序言中兴致勃勃地记下“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 , 不施醢酱 , 山庖珍烹也 。”
陆游到了晚年 , 基本以素食为主 , 认为既节俭又养生 , 然而 , 吃素归吃素 , 他对做法仍旧一点不马虎 , 首要要求是一定要新鲜才行 。陆游尤喜食粥 , 认为多食粥可以延年益寿 。他在《食粥》诗中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 ,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 只将食粥致神仙 。”
其他宋朝文人在吃上也多有讲究 , 堪称老饕的不在少数 , 这从他们留下的诗作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 比如黄庭坚留下了《食笋十韵》、《次韵子瞻春菜》 , 连一本正经的理学大家朱熹都留下了《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
明代文人在美食上“功夫”的也不少 。比如张岱 , 就曾在《自为墓志铭》中坦白承认自己是个吃货:“少为纨裤子弟 , 极爱繁华 。好精舍 , 好美婢 , 好娈童 , 好鲜衣 , 好美食 , 好骏马 , 好华灯 , 好烟火 , 好梨园 , 好鼓吹 , 好古董 , 好花鸟;兼以茶淫谲谑 , 书囊诗魔 。”
时间来到清代 , 文人们对吃的兴趣仍旧不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李渔和袁枚 。这两个大文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喜欢撰写食谱 。戏曲理论家、戏剧作家李渔尤其欣赏蔬菜 , 在《闲情偶寄》中特意单列出一个“饮馔部” , 对蔬菜的烹调方法做了细致入微的讲解 。
比如 , 他满含深情地对竹笋赞颂道:“此蔬簧食中第一品也 , 肥羊嫩豕 , 何足比肩 。但将笋肉齐烹 , 合盛一簋 , 人止食笋而遗肉 , 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
其他如菌类、白菜等等也都是他的心头爱 。
李渔不但在《闲情偶寄》中归纳出“重蔬食 , 崇俭约 , 尚真味 , 主清淡 , 忌油腻 , 讲洁美 , 慎杀生 , 求食益 。”的饮食准则 , 还写出了“ 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饭之大病,在内生而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等流传甚广的美食名句 。
如果说 , 李渔注重烹饪理论的话 , 清朝乾嘉时期的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袁枚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 , 要求食谱还要实用 。较真的袁枚按照李渔的菜谱认真地做了一遍 , 结果发现效果不敢恭维 , 于是 , 毫不客气地讽刺道:“皆阏于鼻而蜇于口 , 大半陋儒附会 , 吾无取焉 。”
出于对美食的信仰 , 以及对前辈吃货夸夸其谈、忽悠诸位老饕的不满 , 袁枚亲自撰写了一部《随园食单》 。并在序言中用极其严肃的语气写到:“每食于某氏而饱 , 必使家厨往彼灶觚 , 执弟子之礼 。四十年来 , 颇集众美 。……余都问其方略 , 集而存之 。”
《随园食单》分为理论和菜谱两部分 , 囊括了中国从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二十六种菜肴、饭点、茶酒的制作方法 。跟《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相比 , 写法细致用心 , 实操性更强 , 怪不得传到日本后 , 被视为“中华烹饪之圣书” 。(公众号:刘子还小站)
袁枚可以说在国际上给老饕们争了脸 。
来到近代 , 文人老饕仍旧不少 。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雏凤清于老凤声” 。
要说文人中的大腕 , 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肯定都能站在第一梯队 。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 , 这两位都是老饕文人中的中坚力量 。从鲁迅日记上看 , 从1912年到1926年 , 他去过的大馆子超过百家 , 广和居、致美楼、便宜坊、集贤楼、览味斋、同和居、东兴楼、杏花村等知名大酒楼全部囊括其中 , 大有一网打尽之势 。平时家中各色美食 , 小吃源源不断 。为了给先生解馋 , 夫人许广平还曾想过为其请一位北方厨师到上海 , 因为厨师薪水太高 , 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