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腾湖|“把这里的鱼赶尽杀绝,我也不想的。”( 二 )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 , 博斯腾湖还是一片未受人类活动打扰的净土 , 广袤的湖水中生活着大量土著鱼类 。 1958年 , 人们开始对博斯腾湖进行开发 , 并在湖中进行商业化渔业生产 。 新疆最早也是最大的渔业基地自此拉开帷幕 。
据当时参与博斯腾湖开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捕鱼队成员回忆 , 在五十年代末期 , 只需使用十分简陋的网具就能在湖中轻松捕获数百吨的鱼 。 这些鱼中有近80%都是俗称“尖嘴鱼”的塔里木裂腹鱼 , 剩下20%则基本都是俗称“大头鱼”的扁吻鱼;在那个年代里 , 它们都曾是当地产量巨大的经济鱼类 。
此后为了进一步增大湖中渔业资源产量 , 自1962年起 , 人们开始向湖中投放四大家鱼的苗种 。 自此 , 博斯腾湖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生物入侵史 。
博斯腾湖|“把这里的鱼赶尽杀绝,我也不想的。”
本文插图

中国的四大家鱼 。 图片:Leo Nico & Dezidor & Harka Akos
或许你会好奇 , 四大家鱼不是我国原产鱼类吗 , 为何引入其他湖泊中就成了生物入侵?
这是因为博斯腾湖中原本不产四大家鱼 , 所形成的生态平衡也从未有过这几种鱼参与 , 因此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外来户 。
博斯腾湖|“把这里的鱼赶尽杀绝,我也不想的。”
本文插图

被意外混入的真凶
尽管淡水鱼引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 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巨大的生物入侵隐患 。 事实上 , 我国88%以上的生物入侵都是人为造成的 , 例如云南的土著鱼类因麦穗鱼等外来鱼类侵扰 ,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种类数量急剧下降 。
刚引入四大家鱼时 , 博斯腾湖中的生态结构并未发生太大变化 , 凶猛的扁吻鱼还会以投放的鱼苗为食 。 此后 , 人们开始逐渐在湖周围开垦 , 兴建各类水利设施 。
当时 , 扁吻鱼在博斯腾湖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 , 捕食湖中丰富的塔里木裂腹鱼 , 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 年捕获量可达两百余吨 。 它们时常游至水渠闸口 , 甚至堵住水渠 , 使得农工们不得不抓鱼来疏通涵洞 。 然而几年后 , 扁吻鱼的数量突然出现大幅下降 , 并在短短十余年间从湖中销声匿迹 。 1968年的一次引种事件 , 造成了这次区域灭绝悲剧 。
1968年 , 人们发起了一项名为“北鱼南调”的大规模引种活动 , 向博斯腾湖中引入原产于北疆额尔齐斯河的白鲫和贝加尔雅罗鱼 。 原本引入这两种杂食性中小型鱼类对湖中生态并不会有太大影响 , 但是这批引种鱼中还悄悄混入了少量河鲈 。
博斯腾湖|“把这里的鱼赶尽杀绝,我也不想的。”
本文插图

被捕捞的河鲈 。 图片:pikist.com
在那个年代 , 人们对生物入侵尚无概念 。 对于经济利益和渔业产量的追求使人们忽视了这些小小的不速之客 。
单从体型上看 , 河鲈似乎无法对湖中的土著鱼类们造成多大威胁:扁吻鱼性情凶猛 , 体型庞大 , 体长可达一米 , 体重超过五十千克;塔里木裂腹鱼体型较小 , 但也能有三十厘米长 , 且数量巨大;而河鲈最大也不过二十余厘米长 , 体重不超过一千克 , 若是说它能威胁到湖中成百上千吨的土著鱼类 , 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
然而不过十余年的光景 , 河鲈便将这两种大鱼从湖中赶尽杀绝 。
博斯腾湖|“把这里的鱼赶尽杀绝,我也不想的。”
本文插图

悲剧式的反客为主
一进入博斯腾湖中 , 河鲈便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生态学侵占性 。 河鲈的繁殖力很强 , 种群数量增加很快 。 在七十年代初 , 湖中的河鲈种群便呈现出了不受控制的爆发性增长 。
相较于扁吻鱼需要六年才能性成熟 , 塔里木裂腹鱼需要八年才能性成熟(且怀卵量均较少) , 小河鲈在第二年便可进行繁殖 , 且怀卵量大 。 大量河鲈开始在湖中争抢食物 , 甚至在食物短缺时吞食同类小鱼来实现种群延续;此外由于其棘刺难以吞咽 , 它们在湖中也很少有天敌侵扰 。 河鲈就这样成了博斯腾湖中最主要的小型凶猛鱼类 。


推荐阅读